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很多家长信奉“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严格,觉得这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其实,话只说对了一半。对孩子严格要求,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一味严格,不讲究方式方法,反而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对孩子的过度严苛,不仅让孩子在成才之路上越走越偏,而且对亲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律”的,希望他们行为举止符合规矩,有良好的习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希望他们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可是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
是不是永远拖拖拉拉,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刷牙的时候不刷牙?
是不是永远丢三落四,想要的东西永远找不到?
是不是一点自制力也没有,电视看完一集又一集?
是不是说了一万遍,坏习惯还是改不了?
这个时候,我们会怎么办?
1、只是听话不是优点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听话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但如果乖是善体人意、懂礼貌,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权力来跟我们讨论一些事情。中国人总是把 “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 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2、严格管教,教不出自律的孩子
当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时,就注定教不出自律的孩子。
我们常常说“关系先于教育”,这是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可影响力从哪里来呢?
孩子不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父母滋养、唤醒和影响,然后通过模仿、追随来吸收和内化,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然而上述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种,孩子都感受不到爱和理解,也没有得到真正的
帮助,他们感受的是恐惧、被控制、无助、愤怒......
孩子年龄小时,没有能力抵抗,可能会屈服,但是为了内心的平衡,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我们大多会认为孩子这是“乱发脾气”,那么这股情绪就会一直积累,到青春期时,产生大爆发。
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紧张,教育不会发生,发生的只是孩子暂时的屈服。

除此之外,我们的管教并非是孩子的“自律”,而是“他律”。
自律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是自发性的;而他律,则是外部力量驱使。然而,当外部驱使我们去自律,一旦外力消失了,或者外力不够强大到约束我们的行为,自律就很容易崩盘。
3、当自律变成他律,就成为了孩子的压力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有一幕令我记忆深刻。
登上告白台的是一个初一的女孩,她说自己的妈妈是有一个特别有条理的人,有条理到什么程度呢?孩子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个表格。
而妈妈的监控精确到孩子几点睡觉、吃饭、写作业,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在家不能翘腿、抖腿,早起必须马上叠被子等等。

当时主持人陈铭说了一句话,直中要害,他说:“自律是一件好事,但妈妈把自律变成他律,就成为了压力。”
确实如此,真正的自律是一个人能自己管理自己,同时了解如何为自己负责。当我们通过控制要求孩子“自律”时,真正的自律就不会产生。
就像我们常说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当外在力量消失,孩子的自律也会荡然无存。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妈妈催促下能够好好收玩具,但是没有了催促,孩子就再次变得凌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中小学的时候明明很听话,按照家长的要求认真读书,但是到大学脱离父母之后就完全沉迷于
游戏,不再上进。
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真正的自律,而且当初压制越强,后面孩子反弹越甚。
自己被强制约束和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源自内在的自我约束,这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4、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 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 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订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不过,处罚还是会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 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就可能……比如说,两天不可以用计算机。这是他 们比较小的时候,现在已经不管那么多了(笑)。
但我觉得,任何的惩罚应该都尽量地不要做。我会宁愿让她没有犯错的机会,而不是让她犯错、被发现…然后受到惩罚。
每一次孩子违背规矩受到惩罚,其实对她的心灵都是一种打击。孩子违背规矩的话, 可能都有理由。也许她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也许认为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许她说,你订的规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违 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被捉到或没被捉到,对她都是负面打击。
所以什么是我们在乎的?宁愿营造一个环境,让她没有机会犯错。比如说,我们会把计算机放在家庭厅里,位置就在厨房,餐厅,客厅中间,每天我跟我太太,总有一个人会在这三个地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监视她,我们也不会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她旁边。
5、气忿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讲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样的,你在气头上,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一个叛逆期的青少年发脾气,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叫停,当时你就不要理他,等双方气消之后再来讲道理。
我有些时候也会脾气不好,我也会希望对方可以叫停,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在一起辩论,不会有好下场。
(教养孩子)和与他人相处是一样的,无论我是在公司里面对同事,还是对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时候当一方开始发脾气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学会叫停,这是我从人生历程慢慢学到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
对呀,我也承认我打过小孩。大概是在她们(两个女儿)十岁以下,各挨过一次打。过去几次,当我比较不理性的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们也好,事后都蛮后悔的。并不是说她们没有做错,不该得到惩罚,而是觉得这样对父女关系,对她们的成长过程,都有负面的影响。
身体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愈的,但如果伤了她的心,你对她这样粗暴,她会想,“你 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亲子的关系会变得有点隔阂,“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让她们觉得无助;或者做父母亲的会觉得,“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 人?”这些情况会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况)父母的后悔。这时就应该下一个决心,就是以后不要动手。
6、百分之三的时间管教,百分之九十七时间做孩子的朋友
其实,考虑孩子的时候,最多百分之三的时间在考虑纪律与处罚,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应该与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朋友,然后鼓励他,帮助他,帮他出主意,做他的军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如果把管教当作是教师对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教师的本质上,就注定要失败了。
身体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愈的,但如果伤了孩子的心,他就会想,“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关系会变得有点隔阂,“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让孩子觉得无助。
7、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没有被惩罚的威胁
如果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学习他们的语言,他们是不可能会来学你的语言的。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经历的事。如果要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其实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定义就是无话不说。你要让他对你无话不说,前提是他要对你有足够的信任,“说了以后你不能骂我,不能批评我,不能认为我很坏,很不好”,最多你是听我倾诉,或帮我开导,而不是一听就要处罚。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好奇心,信任他们,别无他法。然后,还有几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事情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如果我们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败,会有几个不好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订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败了不承认,或是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在管教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对错,因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每一位教师也有自己的个性,不代表只有一种方式(才是对的)。但从某些角度来说,你用“不允许”,“不准”,“做了违规就要处罚”,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教导孩子的话,他学会的就是:“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因为我怕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