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总是有一些
软件,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于你的手机上,有些你可能就打开过看了一眼就卸载掉了,甚至有些看都没看过。
教授调查了网友卸载这些软件的原因,发现删除它们是一点都不冤枉。

0 1
系统自带
还记得很久以前买小米手机,开机
激活后第一件事就是卸载系统自带(预安装)的软件。
不仅用不到,还占内存,时不时推送广告,非常烦人。
这也是小米之前为了性价比路线而做出的“牺牲”。
虽然手机业务利润很低,但有了软件广告分成,照样能多一笔利润。

后来消费者对广告的抵制声音很大,现在的小米手机上已经几乎看不到预安装的广告软件了,系统推送的广告也可以通过手动关闭了。
不止小米这一家手机厂商这么做,但小米确实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其它厂商也学着这样做。

0 2
体验很差
本来软件的初衷是为了给用户带来便利,解决用户的需求,但有些软件在用户规模变大后就开始违背初心,给用户带来很差的体验。
具体表现为:捆绑安装、频繁推送信息、频繁报错、内存占用过大、引导付费的页面很多等等。
比如某个以评论发展起来的听歌软件,这里就不细说了,相信大家在日常使用中都遇到过。

如果不是不可不用的软件,找到替代品后用户也会马上转投别的阵营,还是希望开发者们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多想想吧。
0 3
娱乐性质过重
一款软件如果娱乐性质过重,官方又不加以管控的话,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如果沉迷时间过久,耽误工作、学习时间,公开场合外放引起别人反感。
对此一些地区的公共场合也出台了一些规定,地铁内禁止外放、马路上禁止边玩手机边走路等等。

手机本身是无罪的,很多老一辈对手机的误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放飞自我的软件。
所以有些用户在认清软件的本质后,会选择卸载它们来约束自己。

作为代表的有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等软件,虽然它们也有防沉迷认证和青少年模式。
然而,也只是为了应付网信部相关规定才做出的对策,事实上无法改善软件本身娱乐气息过重的环境。

你会因为什么原因去卸载手机里的软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