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1-07-27 14:25·
非专业财税法律金融先盘点一下过去若干年高收入群体密集的几个行业:演艺、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医药、教育等。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政策风向:演艺行业限薪令和严查明星偷税漏税,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平台融资限制,土地出让金征管部门调整,互联网平台经济垄断的巨额罚单,医药集采导致的骨折式降价,教育双减政策教育培训机构股价应声腰斩。。。近来这几个高收入和利润的行业被轮番重拳出击,尤其是关系着民生的领域。一、互联网的善与恶之前创业的老板们都会面临一个命运的抉择:以后是姓马(腾讯)呢还是姓马(阿里)呢?如果不接受收购,那就复制一下商业模式,于是在砸钱砸流量砸资源的恶性竞争下很多小企业都倒闭了。还有平台前期烧钱砸广告和补贴用户,后期收割压榨的行径,想来大家都见怪不怪,或者说无可奈何了。平台用算法大数据宰客、压榨外卖配送人员和收集用户信息也都是惯犯了。巨额垄断罚单的背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政策压力下,再加上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可能会不太好过。但毋庸否认的是,互联网在提供便利信息、生活服务和社交、支付等方面还是功不可没,也在倒逼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希望未来在生活服务之外,还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建树。此外,外卖配送将来被无人机或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较大,被释放的劳动力就业也是一个问题。最后真心希望平台可以将选择权和隐私权还给普通大众消费者,还有通过产业互联带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比如与医药结合让大众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与教育结合让普通人可以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二、房地产的未来让普通人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的民生保障口号喊了多年,随着阶层固化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享受良好的居住条件、医疗服务和优质教育资源等逐渐变成只是富人参与的游戏。除了限制融资外,打破房地产学区房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绑定,也是政策的导向之一。人随产业走。大城市人口聚集,房地产供需矛盾失衡比较严重。政策调控虽然限制住了一部分投机性需求,但也有部分正常住房需求被暂时性限制住了。再加上时代造就了一大批高收入群体,政府卖地、地产商、银行、地产中介和已购房上车人群构成了利益绑定者,共同为高房价推波助澜。有知名分析师说,地产短期看金融,长期看土地和人口。金融方面,每次宏观调控的资金都流入房地产,实体经济依然融不到资,所以地产融资渠道肯定要限制的。还有现在生育率大幅下滑,人口下跌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房地产的长期增长点在哪里?过去地产行业二十多年的历史重演的几率并不大。毋庸置疑的是,地产作为资产配置的大类,可以抗通货膨胀。再加上刚才说的利益共同体,整体性暴跌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温和上涨,通货膨胀之后让购房压力不那么大,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三、医药和教育的机会不敢生病,普通小病也舍不得去医院,随便头疼感冒去一趟医院花销不菲。大病更是可以把一个家庭拖向贫困的深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药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两票制和医药集采政策骨折式降价,以价换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医药行业的机会在哪里?诸位且看科创板定位就知道了,生物医药、创新药应该是个大趋势。再说教育。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可以歇一歇了,尤其是学科类培训机构。政策导向在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赛道。在线教育去年巨额融资疯狂投广告之后也偃旗息鼓。教育在逐步回归公益属性。营利性和非营利选择上,明显政策在倾向鼓励和扶持非营利属性。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区域集中性依然存在。希望可以让出身寒门的孩子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拥有人生上升的一扇窗户和光。我联想到共同富裕这个话题。这是否是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的号角?在共同做大蛋糕的同时,减少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
还有最
新人口普查结果。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生育成本中高房价和高教育投入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又可以释放多少生育意愿?
嗯,一箭多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