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有这一个提问:“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有这么一条回答是这么说的:“成熟的人往往不会苛责,毕竟人人都有难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是别人伤害了自己,却未曾发现,自己也会伤到自己。
正如他人不经意的一些言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有的人在感受到了自己被人冒犯,或是对方做出了一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起了报复之心。
但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其他都是小事,若是兜兜转转,耿耿于怀之后,突然发现彼此之间的恩怨不过是一个误会的时候,就会发现锱铢必较的心态,只能自我葬送更多美好的时光。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式,换来的就是两面甚至是多面的答案,也就得到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斤斤计较的人,是在跟他人过不去,说到底也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久而久之,放不下,忘不掉,成为了一种压力和阴影,渐渐代替了幸福和快乐。
宽容大度的人,也就笑嘻嘻地对待,不再轻易踏入这种错误的处境里,及时止损,在属于自己的安谧氛围里,继续保持着怡然自乐。
所以,当面对一段破裂的关系,或是遇到一些棘手的情感问题时,不是让它自生自灭,也不是靠冷战来让彼此冷静下来,而是双方都懂得做到感同身受。
01
有人会说,人与人之间怎么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呢?彼此的出生环境,成长环境以及最为直接的性格差异,任何一个点都支撑不了感同身受地互相对待。
事实上,当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感同身受的可能性,并且找到了相应的原因下,其实就足以说明我们已经对感同身受有了深刻的认知。
思想决定行动。
既然知道了原因,也自以为知道了结果,那为何还要试图去得到另外一个结果?
因为另外一个结果才真正是我们想要的,正因为知道感同身受能够带给自己更多有益处的收获,为何不去做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正是因为没有坚持做下去,没有去做出改变,才会在失败之后,将错误归咎于问题本身。
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医院里,一个患者出大门冲撞了一对母女。
一旁的小男孩问妈妈:“叔叔是坏人吗?”
妈妈回答说:“不,他只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当一个人的涵养逐渐提高,眼界逐步打开之后,这些东西就会成为你身体上的一种本能,是一种随时可以随机应变的思想。
这种思想早已融入你的血液,成为一种神经
系统,引导着你的行动,并且是有温度,有能量的行动。
很喜欢三毛说的这么一句话,“出发,总是好的,它象征着一种出离,更是必须面对的另一个开始。”
当你有足够的勇气做出改变,并且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的时候,坚持和努力,便能够衍生感同身受的力量,会让你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02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类似于真理的问题,你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却未必能够在有生之年遇到。
但是,有信心的人,总是会相信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够靠近目标,那么在反反复复的努力下,就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很多时候,不是有了确切的答案才去行动的。
如果只有确定了答案才会采取行动的话,也就意味着人生将会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亚历山大如是说:“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地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由此可见,当我们面对一些棘手的情感问题时,真正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你有多么卓越的才能,而是需要足够的忍耐,以及感同身受的真诚,才能真正维系好关系,平和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我们刚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会在失去重心而本能地朝着某个方向倾斜,从而不得不扶稳车子,站直身姿,重新开始。
巧的是,当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也依然会很自然地朝着某个方向倾斜,好比在下坡转弯的时候。
由此可见,状态是一样的,努力的方向不一样,则能够衍生出不同的局面。
而面对一段破裂的感情关系,状态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人倘若能够做到拿捏准一个对的方向,做到感同身受,不断修正,才能一直沿着道路前进。
03
感情里如此,人际关系更是如此。
无论是在朋友、同事、家庭成员还是伴侣之间,哪怕是在顺利地进展之下,也依然存在一些隐藏着的,还未被扼杀的在摇篮里的小误会、小摩擦,这些都需要自然的修正过程。
人心都是相互的,你对着别人笑,对方不可能对着你哭。
学会将心比心,试着做到感同身受,你会发现即便在彼此关系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也能够重建信任,说到底便是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多想一下,对方也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存,即便心里有怨有恨,也会逐渐放下。
换位思考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