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到底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服务于一定时期发展需求的领域。如果 20 世纪是产业资本形成的时期,那么教育主要服务于产业资本;如果 21世纪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阶段,那教育其实就应该调整到服务于占主导地位的金融资本扩张。而我们的教育如果超前了,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但却也带来很多问题。
第一,经济上不符合现有经济基础的结构性需求。
衡量教育改革是否成功,要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是否符合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如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吻合现有经济结构和现有人才需求,那么这个教育结构就是错位的。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问题最严重的是教育农民。但是怎么教育?为什么农村教育那么差?因为我们把有限的教育
投资集中到了培养往外走的人才上,重点高校动辄就从教育部拿走几个亿,培养出来的却不是现有产业结构所需求的人才,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产业结构需要的人才。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把它倾斜到超前的部分去,那么大量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就会投入不足。
为什么这么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育改革时,我国处在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却把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在已经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阶段的美国教育体制,所以那时我国的教育不太适应当时国内的需求。当时我们把美国作为目标去追赶,美国以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占GDP的85%,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制造业,这就导致了当时重点高校 1/3 的毕业生去了国外,有人甚至把清华、北大叫做留美预备班,等于我们在为美国培养人才。而在农村,由于教育改革,使当时农村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消失了,职专升大专,大专升学院,学院升大学,一级一级往上升,而职业技术培训逐渐下滑,几乎消失。尽管因此增长了几千所大学,但由于有些学校原来的底子比较薄,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是不如数量少时的大学生的,长久以来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麻烦。
第二,在知识体系上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历史遗传。
我们总在提创建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可是什么是国际水平?这是有标准的。标准是谁定的?这些标准在导向上是不是值得讨论呢?
教育不仅是经济基础,同时还是上层建筑,因为教育是不同发展阶段的
经验归纳,比如科学技术是纯粹的,但它一旦被和某种生产方式结合的时候就不纯粹 了,尤其是当它和某种利益集团密集结合时,提出的所谓科学至上和技术至上就更具有复杂背景。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相信"赛先生"。1919年"五四运动"时打出两个口号:"德先生"、"赛先生",但很少有人真正去问问世界上哪个发展中国家是按照"德先生"、"赛先生"的模式运作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真正完成政治主权独立,意味着国家领土上没有外国军队的一兵一卒驻扎;真正完成经济主权独立,意味着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制度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自主发展。这样独立发展的国家很少,比如日本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主权独立、主权完整的国家,日本民族追求真正意义上政治、军事独立的前景还是很复杂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不符合现有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在上层建筑中也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发展经验所提炼出的知识体系有相当的不同。我们被灌输的都是"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农民",把农民、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这些都看作是等而下之的。这就造成了能服务于本地的院校正在逐渐消失,而我们的经济本地化转型也面临无人才可用的局面。因此,只有培养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人才,才可能减少人才流失,我国的教育也才可能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