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七月流火、季夏孟秋、凉风时至,白露初降。藕花香冷,寒蝉始鸣。梧桐叶落,月明荻清。明日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下半场的开始。当夏日的浓烈逐渐从暑热中褪去的时候,秋的脚步就这样悄然靠近。
立秋,“立”为开始,秋最初为蟋蟀在野,引申为庄稼成熟,丰收季的红火。
立秋收获季
立秋此时,阴长阳消、凉意渐生:在暑热之后,在冬寒之前,属于寒暑的过渡,又兼具独特的美好。
回首西风犹未忘,人间万事成惆怅——立秋,是凋敝的开始,又是成熟的前序,好像拥有与生俱来的愁思,却又带着无限收获的期许。春夏将近,浮生过半,立秋独有一种淡泊的智慧和坦荡的襟怀:泰然圆融、温和辩证——无论在四季的后半场还是生命的秋天,都给予我们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启迪。

暑去凉来
立秋之“秋”——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秋”的字源最初来自蟋蟀,即
诗经《邠风·七月》中提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此时秋凉已至,蟋蟀在田间鸣叫,“催促”女子纺织成衣,故蟋蟀又名“促织”。
所以作为古人判断秋天的重要物候,秋字发音来自于“龟(Qiū)”(发音为龟的古音,此处表示昆虫)。而后引申为秋天庄稼收获后,燃烧秸秆顺便烧死害虫,也有一说蝗虫泛滥时用火烧解决。
所以“秋”字甲骨文为上虫下火;最初左侧为上禾下火、右为虫;而后为了简化,将虫去掉,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秋”。
秋的字源
“秋”字经常也被用来代表一年的时光,众所周知,“春秋”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历史的代名词,古人为何不用“冬夏”呢?——这源自于孔子。
当时鲁国史官将国家大事从年到日加以记载,且将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将其命名为“春秋”,而后孔子又根据《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且被奉为儒家经典。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孟秋之始,秋日之序立秋为孟秋之始,虽为秋之开始,但暑热依然未去,而且“秋老虎”也在此时出现。
立秋属于三伏的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的十天),虽然凉风已至,早晚渐有凉意,但中午依然炎热,甚至有时比初伏、中伏还要明显。同时,气象学上的“秋天”需要符合“连续5天在22°C以下”的条件。
立秋此时,南北方都在三伏和秋老虎控制之下,除了少数北方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未达标——所以立秋并非真正的秋天,而是作为秋天的开始,象征着天气由热转凉的序幕。关于立秋,还有“一叶知秋”的说法,这里的叶指的是“梧桐叶”,古人认为梧桐是此时重要的物候,即夏尽秋来,梧桐一叶而知秋。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
宋代宫廷会在立秋当日,将殿外的梧桐移入殿内,随着立秋时刻到来,太史官奏道:“秋来了”,梧桐应声落叶,则预示着立秋的正式开始。梧桐不仅是代表秋天的物候,更是秋的意象与古人关于秋天无尽的浪漫。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寻秋不得,心绪漫漫,浸染了秋风无端,在月色里明亮的是满阶的桐叶,好像看见它随风飘下,打着转儿,在人们的轻眠里织着美梦,吟诵着秋夜的长歌。梧桐夜雨,藕花香冷,立秋的诗意总是淡淡,没有暑夏的炽烈,也不及仲秋的明朗,深秋的浓稠,闲适而悠远,空阔却无萧瑟。

岁月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立秋,四季过半,人生经年的坦然暮夏初秋,凉意渐起,秋雨连绵,落叶萧萧,这样的秋色中,不免些许清愁。四季过半,犹如人生经年,青春将逝,中年即到,残暮更近。
感叹时光如驹,时事不与,却又不得不为红尘所困,被世事所累,为了家庭,为了自身。如同夏目漱石所言:“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实则秋凉萧疏并非迟暮凋零,反而是一个站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学会放下和拿起的过程:即,惯于接受人生无常,不再为生命的长度而过度忧虑,泰然于世界和内心的变化,与自己以及周边达成和解。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绚烂终将归于平淡,阜盛也将化为内敛,立秋,是某种意义上的完结,却也象征着某些全新的开始。
生命有限但感悟无限,走到与过去“告别”的路口,虽为不舍却也学着接受,学会适时地妥协,不苛求自己,舍得放下才能再次拿起。知生之不易才倍加珍惜;明他人之艰才更加宽容;懂爱之美好才不忘感恩。就像秋日雨后晴空,秋风净澈爽洁,不染杂尘,此时除了清愁,更多是关于天地的开阔秋天和灵魂的宁静。

立秋节气卦——否卦
立秋的辩证——否极泰来的智慧,和而不同的共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立秋对应的节气卦为“否卦”——我们经常说否极泰来,否卦和泰卦正好相反,否卦为上乾下坤,天地不交,泰卦为上坤下乾,天地交通。天高地低,二者不能相合,互相对立,此时不利于君子,所以要俭以养德,不可以贪图和谋取荣华富贵。其实否卦,不一定不好,万事万物都是在此消彼长的变化中,要辨证看待。
坦荡且低调,如同对待时间和人生的态度,不过分谋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加强自身的修炼,总会迎来适应自己的发展环境。不去寻求对抗,而去寻求共生,这也如同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对“和而不同”理解,倡导多元的世界,尊重不同的文明。
立秋食——贴秋膘,立秋养——肺气清俗话说一阵秋雨一阵凉,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阴阳代谢也处在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所以秋季以养、收为主,同时要注意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因秋应于肺,肺主忧伤,肺气不足则导致较易生悲,故需要调节情绪,收敛静气,平和安宁,才能使肺气变清。且初秋燥热,易伤津液,故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养阴安神、润燥清热为此时养生重点。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酸敛肺气,辛泻肺气,秋天需要收敛,故少吃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味蔬果,有助于养阴生津,收敛肺气。
如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食物。
立秋属于四立八节之一,在古代此日天子会率领官员去西郊迎秋,同时还有祭祀少昊和秋神的习惯。此时农作物生长茂盛,庄稼和瓜果也都到了收获的季节,食物的富足也使得人们有了“贴秋膘”的习俗。立秋时天气已凉,人们不再像夏日一样缺乏胃口,且可以适当进补一些肉类,来补偿苦夏的损耗。同时,很多地方还有咬秋的习俗,如吃西瓜等。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愿清风和月光翻阅过四季的美妙,带你进入秋天的童话,希望秋日的爽洁与温暖传递在每个人的心间,愿大家立秋安康!#秋天打个卡#

行香子·述怀作者:苏轼(宋代)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麻烦支持+关注+点赞+评论,非常感谢!探索文化背后的诗意,感受生命本来的温度,无尘和你一起在文化中体味美好,在琐碎生活中捡拾点滴的温暖!图片为原创制作,图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为原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