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二)紧接上文,这次,我们来说说祖国大地的其他地理单元,顺便立个flag,我打算三次把这个系列写完。下面继续:
五、河北历史中的河北并非是指河北省,而是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的这片地方,因为在黄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河北。河北有时也称为河内,古代讲究面南背北,用这个参照来看,河北在黄河内,所以也叫河内。历史书中的河南、河西、河东都是以黄河作为参照物来命名的。如下图:

(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这里提示一下,书中作者李不白老师,也解释了为什么以地理单元来划分,而非行政单元。因为元朝开始设行省制度,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拥兵自重,有意将不同的地理单元打散,重新组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是按照地理单元来设置行政单元,像山西、关中、巴蜀等这些区域可以依靠天然山川优势搞独立,也会在未来成为统治隐患。蒙古人天生善战,更是明白地理对于战略的重要性。
河北是古燕国、赵国的所在地,燕国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北京。河北这个地方在宋代以前一直被冷落,那时候的游牧民族主要从北方过来,首先想的是去打山西、陕西。从五代十国开始,东北的游牧民族才开始崛起,北京这个地方就成了重中之重。
北京的东方,从山海关到锦州,是一条狭窄的通道,称之为辽西走廊。走廊北面是燕山,南面是大海,易守难攻。而且古代海平面比现在高,辽西走廊通行条件较差,直到辽国割走燕云十六州开始,俘虏汉人在此修路才彻底打通河西走廊。如下图: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此时正好提一下“燕云十六州”,这个词在天龙八部里常会听到,这里的“燕”即是指北京、“云”是指大同,古代大同叫做云州,是两个关键要地。所以是以燕州和云州为首的十六个州地。如下图: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北京真正的崛起就是在蒙古人定居北京之后,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国的政治中心原来在中原腹地洛阳、开封一带,蒙古人定都北京之后,弃用了隋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截弯取直,直接从江南修到了北京。这一举动使洛阳、开封从此失去了中心地位,中国政治、文化就集中在了北京和南京之间,整个中心东移,也造就了天津这座作为当时物资转运中心的城市。如下图:

黄色为隋唐大运河,红色为京杭大运河(改造部分)(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至此看来,上回讲到山西时候说到的要保北京,一个是要保山西,另一个是要保山海关,因为一旦攻下山海关,则北京不保,而从北京开始,河北到河南都是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倒是江南水网密布,攻下每一城都很困难,这是主要是地理因素决定的,而非人为因素。因此,面对游牧民族的铁蹄,北方汉子虽多为慷慨之士,但也难以阻挡。由此看来,地理位置的作用对于历史、国家、个人的发展都多么重要啊!
六、中原中原主要对应现在的河南省的大致位置,中原东边与山东、两淮直接相连,除了洛阳和南阳这两个盆地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平地。

(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洛阳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往西,有函谷关与关中相连;往东,出虎牢关(旋门关)入中原腹地(虎牢关也就是洛阳的东大门)。洛阳南边,嵩山与熊耳山连接处,有一个非常狭窄的小缺口,叫龙门,龙门石窟就在这里,龙门这里恰好伊水流过,保证了洛阳的安全。洛阳虽然是个盆地,有山有水,但毕竟面积比关中小多了,出产粮食有限。

(图片来自:知乎@浮夸控半局)
龙门再往南,到了伏手山,就是南阳了。南阳也是一个盆地,但比洛阳盆地大得多,而且直达襄阳的北大门。楚国进军中原时,首先占领这里,设了宛邑,所以南阳也称为宛城。

(图片来自:头条@任风不动)
南阳的南面就是荆州的门户襄阳。襄阳东边是桐柏山,然后是大别山。桐柏山也是淮河的源头,淮河从这里一直向东延伸。桐柏山和大别山相接的地方,有三个关口: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也就是所谓的义阳三关。中原军队南下,如果打不下襄阳 ,可以打这里。不过义阳三关连接的是几条狭长的谷道,连克三关太难,容易困死在山谷里。三关历来属于荆襄,元朝时划归河南,相当于荆襄的命门把我在了中原。这就是行省代替地理单元互相制约的例子。

义阳三关(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中原的地形,除了洛阳和南阳这两个盆地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平地,平原地带便于交流,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而春秋正是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首都在洛阳,这就是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各诸侯争霸的主战场就在中原。中原是个四战之地,身处中原容易四面受敌,自身很难发展,但夺取天下,夺取中原是必走一步。
隋朝以前,洛阳一直和长安之间作为都城摇摆不定。西汉建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西晋又定都洛阳。五胡十六国时,北方政权更迭频繁,中心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摇摆。直到隋朝修建了大运河,洛阳是南北运河的中心,天下物资也集中到这里。宋朝时期更是达到鼎盛,洛阳称西京,开封称东京。到了元朝,大运河改道,绕开中原,直接从江南通两淮过山东运往北京,洛阳和开封自此落寞。
七、巴蜀巴蜀也就是指现在四川、重庆一带的盆地,整个四川盆地四面环山,进出极其困难。所谓乐不思蜀就是说这里气候宜人,多山多水,物产丰足,水汽大这里的人皮肤也就肤白透嫩,故美女也多,指年轻人到了这里都没有奋斗斗志了,所以也常说少不入川。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地图帝)
四川和江南一样,都是适宜安稳发展的地方。所以历来北方政权总是想攻占南方,而南方政权喜欢偏安一隅的原因。
秦国攻占巴蜀后,这里还不是天府之国,成都一带多水,经常泛滥成灾。成都平原(川西平原)本身就是河水冲积而成的。成都的西边,从都江堰开始往西海拔一下从几百米上升至了六千多米,大多数河流都发源于此,以岷江为代表,河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地势陡降,泥沙淤积,堵塞河道,水势漫过河堤,给成都平原上的百姓造成了灾难。秦昭王时代,李冰任蜀郡太守,带着二儿子在此修建了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也在发挥作用。
关于都江堰的原理,主要是在河中修了一个鱼嘴,使河道变窄,这样河水流速就不会太慢,泥沙也不会沉积,其中分出来的一条河道引入灌溉系统,随时调节。如下图:(关于都江堰工程原理,我这里知道一个详细的视频讲解,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我私信留言。)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整个四川的地形,与外界都是大山隔绝。自古以来只有两条路进入四川,一条是东面的长江三峡,一条就是北上取汉中。
第一条路:长江三峡是四川东边的大门,一般很难从水路逆流而上攻上来,顺流而下倒是容易。在古代没有蒸汽轮船的情况下,多数情况只能逆流而上靠人工拉,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一般出入四川,都是从汉中这条路。
第二条路:汉中因汉水而出名,这里顺汉江而下可以直达荆州襄阳。汉水下游还有两个小盆地。一个是安康,和汉中海拔相当,基本是作为汉中的附属。另一个在竹溪县和竹山县,在武当山南面,是个高山盆地,四面环山。竹山、竹溪一带称为“上庸”,张家界一带称为“下庸”。上庸可以理解为荆州襄阳和汉中之间的中转地。如下图:

(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汉中地处关中和巴蜀之间,是个小盆地,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关中到巴蜀的必经之路。汉中和关中之间隔着秦岭,与蜀中隔着米仓山。汉中到关中的道路极其艰难,上篇讲关中的时候又说到(主要的五条栈道)。这里主要说汉中到巴蜀的路。
四川盆地内部是一马平川,只有一些丘陵,形成不了险阻,从汉中来的兵马只要进入盆地,成都就无险可守。所以防守是关键,在大巴山的几条通道。从汉中到蜀中,主要有三条道路,从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最常用的是金牛道,因为金牛道直达蜀地政治中心成都。荔枝道就是当年杨贵妃想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急运荔枝到长安走的道。除了这三条之外还有一条阴平小道,这条小道,行进艰难,但在战争中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走的就是这条道。如下图: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四川的西部就是青藏高原东沿,海拔骤升至五六千米,分布着青城山、峨眉山等。山的西边就是莽莽雪原,俗称大雪山。大雪山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历史上只有两只军队从这里走过,一支是蒙古大军从这绕过四川南征大理,另一只是红军绕过严密防守的成都平原去陕北。
八、山东与两淮山东因地处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又因春秋时这里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所以又称为齐鲁。
山东的地形主要是丘陵,西部有座泰山,其实不算高,只不过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与其他鲁山、沂山、蒙山等显得很高。山东与中原相连,地势平坦,没有任何山川险阻可以据守,所以在秦朝以后,山东历来都是中原政权的一部分。这里有渔盐之利,任何政权在取得中原以后,都不会忘了把山东收入囊中。在历史上,山东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战事。相反,在山东的南面--两淮地区,经常是中原和江南拉锯战的战场。如下图: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百家号/地图帝)
淮河南北,统称两淮,淮南淮北。大致范围是,南到长江,北接山东,西连中原这部分。在南北朝对峙时期,江淮地区(淮南也称江淮)通长被江南政权占据,而淮北往往被中原政权占据,所以淮河两岸就是南北政权拉锯战的主要战场。
淮北,以徐州为代表;淮南,以寿春为代表。徐州原称彭城,虽然地处华北平原,没什么高山险阻,但徐州附近有一些低矮的山丘,依山筑城倒是十分方便。这些山丘不能跟太行山、秦岭相比,但比一般的城墙还是要高,在阻挡敌人进攻方面,能起一些作用。徐州这个地方很难守,中原的势力、山东的势力、江南的势力,只要站稳脚跟都会来抢徐州。徐州也处于大运河汴水和泗水的一个节点位置。如下图:

(图片来自:《透过地理看历史》)
徐州往南,在淮河的南面,就是寿春。寿春就是现在的淮南市的寿县(
如下图)。如果占据江东,则寿春就是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淮南顺淮河往东,就是淮阴(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韩信就是出生在这里,淮阴侯。淮阴正是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点,泗水(即大运河)在淮阴注入淮河。春秋时期,吴国修
邗沟,连泗水,开凿了最早的运河。所以淮阴是运河和淮河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淮河原本流过淮阴北面,向东注入东海,南宋时黄河夺淮,正式从淮阴这里开始,整个下都被黄河泥沙堵了,所以现在淮阴看不到淮河了,但运河还在。
(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不管是三国还是南北朝时期,淮河通常都被江东占有,南方想要进攻北方,必须全力守住寿春,如果寿春丢了,进入淮南,那么整个江淮地区都会被控制,剩下就是渡江战役打南京了。所以,寿春就是中国由北向南进攻的东线。最西线在四川,轻易用不上;中间的襄阳,易守难攻,谁先占着谁得便宜。而寿春因为四周无山川险阻,好攻但地处平原腹地、四面楚歌也难守。
好了这次就先写到这里,还有最后几个地方,下一篇我准备一口气把这本书的笔记全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