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128阅读
  • 3回复

[分享]在农村葬礼上,孝子们手里拿着的那根孝杖是做什么用的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770593
飞翔币
207694
威望
215657
飞扬币
2511651
信誉值
8

— 本帖被 任逍遥 执行压帖操作(2022-11-29) —

小时候爱看戏,但经常看不懂,看不懂便瞎琢磨。比如《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她上殿见皇帝,手里总是拄着一根比她还高的龙头拐杖,便以为是佘太君老了,自然就拄拐杖。可转念又一想,既然她老得连走路都费劲了,皇帝还怎么会用她去带兵打仗、冲锋陷阵呢?
戏剧舞台上的佘太君

及至年长,读了几年书,慢慢知道了,佘太君拄龙头拐杖这件事,当然是小说家天马行空的演绎,不足据信。但在历史上,的确存在君王赐杖于老者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王杖”,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尊贵、尊老制度。
这种制度在传统丧葬礼仪中也得到了集中反映,同时又被赋予了更多儒家礼节内容,几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戏剧舞台上的佘太君

那么,什么是王杖呢?古代丧葬礼仪中又有那些用杖制度呢?杖作为“搀扶物”存在,它何以单薄之躯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礼器呢?

什么是“王杖”


杖,即我们常说的手杖、拐棍,就是一根木棍,人们用它来扶助行走,有时候还可以作为武器,以便在发生危险时成为防身工具。
杖,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用具,但在古代,却被朝野认定为一种权力的象征,一种礼制的载体,甚至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支金杖,残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用纯金皮包卷而成,金皮内有炭化痕迹,离杖不远处有一穿孔的铜龙头饰件。考古工作者推测,这是一柄金皮木芯铜龙头杖,可能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龙头杖”实物了。显然,这件金杖不是仅以助步的普通手杖,它具有代表宗教或权力的某种象征意义。
三星堆金杖局部

在其他出土的手杖实物中,比较著名的,是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三根鸠杖,同时出土的,还有《王杖诏书》木简残件十余枚。1981年又在此地发现了西汉王杖诏令书简牍二十六枚,这就是考古史上著名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待遇,堪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鸠杖

如,《王杖诏令册》第八、九简载:“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殴詈辱者,逆不道。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列肆贾市,毋租。”
第廿一、廿二简载:“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大逆不道,当弃市。”
诏令规定,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由朝廷授予一支“鸠杖”,就是顶端饰有鸠鸟的手杖,是为“王杖”,其威权等同于天子的节信。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木简

持杖老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待遇相当于郡丞、县令等“六百石”的官员,可以自由出入官府,见官不用“趋”(低腰快步小跑),做买卖免交市税。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持杖外出时,可以走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其他人,甚至皇亲国戚都没有权利走,可见汉代老人享受何等殊荣。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木简

这还不算,诏书还明确规定,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辱骂、殴打,“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弃市”,假如有人胆敢冒犯持杖老人,即便只是殴打或侮辱,也得以大逆不道的罪行,处“弃市”之刑,即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街头。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木简

这可不是一纸空文,汉朝政府在这方面的公信力是相当高的。据《王杖诏令册》记载,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为“击鸠杖主,折伤其杖”,被“弃市”。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不仅殴打持有鸠杖的老人,还把老人抓去修路。事情捅到皇帝那里,皇帝毫不留情:“依法办事,斩首弃市。”张熬因此暴尸街头。
此外,南郡亭长司马护、长安东乡啬夫田宣、陇西田子张汤等人,都因为殴打辱骂持有王杖的老人而被判死刑。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木简

因极个别人殴打持杖老人,致使其他一些相关人员也受到了牵连:“亭长二人、乡啬二人、白衣民三人,皆坐殴辱王杖功,弃市”。

什么是“赐杖”


从《王杖诏令册》来看,汉时的养老制度,始于高祖刘邦。一些汉代史料也明确记载,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
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丛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为鸟在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
木鸠,汉代,三级文物。1998年出土于天祝县华藏寺镇栗家庄汉墓

是说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刘邦兵败,被项羽追得躲藏到一处树丛里。当时正好有一只斑鸠鸟落在树上,而且不断地鸣叫。项羽的追兵认为,要是树丛里有人,鸟就会被吓跑,便断定树丛里没有人,也就没去那边搜查,刘邦因此化险为夷。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为纪念这只与众不同的鸟,就做了鸠杖赐予老人。
应劭讲的这段故事,惊险曲折,流传很广。但是,无论是从考古发现的鸠杖实物来看,还是从典籍文献记载来看,应劭的说法并不准确。
左:武威出土彩绘鸠杖首 右:山东日照汉墓木质鸠首

1983年,在青海湟源的大华中庄村卡约文化时代的墓地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鸠杖首,可见早在35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就已经将鸠鸟置于代表王权的“王杖”之上,作为部族首领权势的象征。
另外,江苏丹徒春秋吴墓、浙江绍兴战国越墓、浙江德清战国越墓、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等都出土了青铜鸠杖。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西汉鸠杖首

曲阜鲁国故城也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鸠杖,杖首的形象,为一只鸠鸟背负着一只雏鸟,口里还衔着一只小鸟。很显然,如此表现的意图,就是要告诫人们莫忘父母养育之恩。
从文字资料来看,老者扶杖,早在西周时已作为尊老礼制,得到政府的大力推行,是为“赐杖”。
《礼记·月令》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是说这个月(即仲秋八月),政府要赡养衰老的老人,赐给他们几案和手杖,赏给他们稀粥饮食。
成都曾家包汉墓《养老图》

《礼记·曲礼》亦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是说官员七十岁的时候,向君主提出退休,如果君主不批准,还想让老臣继续工作,就会赐“几、杖”给他。
杖,即手杖。几,是一种小桌子,其形状和“几”字的字形相仿,用于居处跪坐时倚靠。几、杖两物,在古代是老人常用的起居用具。这两种日常用具,由君主的赏赐而来,那意义就不一样了,这不仅是来自朝廷的关心,对个人而言,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政治荣誉。
四川彭县“养老图”画像砖

《礼记·王制》说:大夫“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年五十,君主允许大夫在自己的家族范围内使用手杖。到六十岁,便可以拄杖行于乡里。到七十岁,朝廷就赐杖给大夫,以示尊敬,还允许他在都邑用杖,这是很荣耀的。
到八十岁,就可以“杖于朝”了。“杖国”和“杖朝”是不一样的,周王朝的“国”,指的是小邦国,即诸侯国,“朝”是指周王朝。
首都博物馆藏 战国青铜鸠杖首

有汉一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敬老尊老之风盛行,颁赐老人几杖遂成定制,并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制度、一项国策。
《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之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每到仲秋八月,县、道官吏要清查户籍和人口,凡是年龄达到七十岁以上的,要授予王杖、稀粥。年龄再大的,还要加赐。
四川成都出土汉画像石中的持鸠杖老者

之所以用鸠鸟装饰手杖,是因为古人认为,鸠鸟吃东西不会被噎着,就好像人年轻力壮的时候,吃饭也是狼吞虎咽一样,这是身体强健的表现。所以在老人用的拐杖头上刻上鸠鸟,作为对老人身体康泰的一种祝愿。

丧礼上为什么要用杖


杖,之所以能够具有“尊老”内涵,并成为“养老”的标识,是由于杖先与“老”有所关联,也就是说,“老”是被授予杖的先决条件。
据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中的“老”字,像一个人头发散乱、手拄拐杖的样子。
“老”字的演变

头发长而不拘于礼节去束发,行走困难而手拄拐杖,这些不仅是老年人的生理属性,更是老年人一种专属的特权。这种特权,被王者以“赐杖”的形式加以固化和彰显。
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授王杖与老人,并努力使之成为一项国策,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法制度和社会秩序。
西安出土的错金银鸠杖首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人们所做的一切,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制度,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乃至一言一行,都可以用一个“礼”字来概括。换言之,礼就像是维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无处不在,无所不容。
丧礼,作为建筑在宗法制度上的产物,浸透了儒家精神,是从天子到庶民体现宗法观念最广泛、最深刻的一种表现。
绍兴出土的青铜鸠杖首

古代丧礼中,最常见的一个概念叫“五服”,就是以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尊卑关系的一套制度。
这五种丧服,由重至轻,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就是《三字经》里面提到的“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古代丧服的轻重之别,不仅表现在丧服的服饰规制上,还体现于服期、绖、带、杖等几个方面,其中,杖就是丧服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丧礼上手持孝棒的孝子

按周朝礼制,杖在丧礼中是不能随便乱用的,扶杖者身份要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仪礼·丧服》说:“杖者何?爵也。”什么人才能够持杖呢?有爵位的人才行。
东汉郑玄注曰:“爵,谓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也,无爵谓庶人也。”
手持孝棒的孝子

那么,没有爵位的平民百姓怎么办呢?能不能持杖呢?
《仪礼·丧服》接着说:“无爵而杖者何?担主也。非主而杖者何?辅病也。”
平民百姓也可以在丧礼上持杖的,虽然他没有爵位,但他是死者的嫡子,须要主持丧礼,是为“担主”。那些不是嫡子的,也可以持杖,因为他们为父母之丧哀痛太甚,因而致病,须要用杖来扶持病体,是为“辅病”。
手持孝棍的孝子

丧礼中,孝子因为尊老而成为“担主”,因丧亲哀痛而致使体弱生病,杖也因“尊老”“扶病”功能进入丧礼中,这都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文化。
丧服制度中,用杖有严格的要求,不但对尺寸和材质有着严格的要求,扶杖之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亦有区别,时时处处,无不遵循着儒家的纲常伦理,体现着对“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的维护。
斩衰服丧配备及示意图

比如说,斩衰苴杖,齐衰削杖,父前不杖,君前不杖,礼毕即毁等等,都是杖作为老者的专属,用以别尊卑、序长幼等象征意义在丧礼中的存在。
斩衰是最重的丧服,子为父、承重孙(替亡父为祖父母服丧的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等,服三年斩衰,用苴杖,竹质。
苴杖的“苴”,读作jū(音同“桔”)本指青黑之色,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粗恶貌,寓意孝子对丧父的终身悲痛之情。
齐衰丧服配备及示意图

齐衰为次等丧服,子为母、为庶母、为叔伯父母、夫为妻等,服齐衰一年,用削杖,就是把桐木之皮削去,使其白皙光泽,寓意孝子对丧母之痛会因服期满而消除。
两种杖所赋予的不同寓意,一方面体现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拥有最高权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丧葬礼仪中渗透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
甲骨文中的“父”字,像右手持棒之形,意为父亲就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教育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甲骨文中的“父”字

在丧礼中,如果父亲健在,孝子则不能在父亲面前,以及父亲所在的堂上执“扶病”之杖,这同样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和对父权的维护。
另外,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去世后,国君会在葬礼的不同环节派遣使者赠送助丧衣被、器物等,丧主迎接使者时要去杖、止哭。杖以扶尊,丧礼中君前不杖,是对君臣之间上下等级秩序的维护。
服丧期满后,丧主要将丧杖毁坏,并丢弃隐蔽处,这在《礼记· 丧大记》有明确记载:“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为的是防止他人玩弄亵渎,体现了对孝道的重视和死者的尊重。
关键词: bot 小说 买卖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7024
飞翔币
228789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6485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2-11-29
来看一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7024
飞翔币
228789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6485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2-11-29
也就看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7024
飞翔币
228789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64854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2-11-29
不错,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