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总是让今人叹为观止。在我国古代,那些能工巧匠发明出的一些“奇技淫巧”,就算是放到现在,也算得上是高科技。

古代的能工巧匠有很多
走马灯走马灯在古代属于元宵节花灯的一种。灯匠们会将走马灯设计为宫灯的样子,然后内部填装一轮纸轮,上面粘贴各种绘制好的图案。
等点燃走马灯下方的蜡烛或灯以后,热气聚会带动走马灯上平放的叶轮,叶轮再带动纸轮辐转。届时灯屏上就会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非常精巧。汉代的《西京杂记》就记载有“走马灯”:
“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宫灯款的走马灯
走马灯会让今人感到奇特,实在是因为它所
运用的原理,正是
现代燃气涡轮工作原理。只不过现代燃气涡轮多被用来驱动更大的物件儿,而不是像古代一样仅仅驱动一盏花灯了。
偃师的能倡者除去善于制作走马灯的灯匠,可以
制作出“能倡者”的偃师,也曾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列子·汤问》记载称:
“穆王惊视之(能倡者),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周穆王、偃师和偶人故事的白描作品
正是因为“能倡者”实在是太像一个真人了,这使得周穆王开始怀疑其就是一个真人。
等到这“能倡者”开始眨着眼睛挑逗周穆王身边的妃嫔时,周穆王更认为是偃师拿了真人来装扮戏耍自己,一怒之下就要杀掉偃师。
这将偃师吓坏了,他急忙拆开“能倡者”,周穆王这才发现,“(能倡者)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且只要将这些零部件再一一装好,“能倡者”就可以接着动了。

偶人的部分形象绘画
偃师这能动会舞的假人,很容易就让人想到
现代的机器人。机器人通过电力驱动,而后就能随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各种拟人动作等。
这与偃师制作的假人殊无二致,不过偃师的假人为什么能动,这一点尚无史料记载,故而也有很多人开始怀疑起偃师和“能倡者”的真实性。但即便偃师和“能倡者”是被后人杜撰出来的,古人可以提出这样的猜想,也是相当厉害的。

现代的跳舞机器人
指南车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对于人们出行辨别方向具有重大意义。等到了宋朝,有工匠将指南针“升级”了一下,制造出
带有导航功能的“指南车”。《宋史·志第一百二》有记载:
“指南车,一曰司南车。赤质,两箱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四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

古代的指南车复原模型
这里需要指出,指南车其实并非宋朝才提出来的,关于
指南车最早的记载,要追溯到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打仗时。皇帝为了走出蚩尤设下的大雾,命人制造了指南车。宋朝时期则是将指南车进行了精细化改进,让指南车的指引性更强一些。
在那个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指南车就是
皇帝出巡、外出行动时不会迷路的重要倚仗。

古代的不同指南车复原模型
浑仪浑天仪经由东汉时期的张恒改进后,成为了古人研究天文历法的重要工具。不过很少有人知道,
浑天仪其实分为
两部分,其一为
浑仪、其二为
浑象。这浑仪
经过特定设计后,兼具有报时功能。唐朝和宋朝一个作为中国古代无比强盛的王朝,一个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水平极高的王朝,均在浑仪上想办法搞出了些新名堂。

明代浑仪复原模型
《旧唐书·志第十五》中写道,在唐高宗时期,著名的李淳风根据星象编写出了一套历法,次历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农耕。
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他发现李淳风的历法并非全部正确,为了避免国内农业发展受到影响,李世民下令让人重新编写历法。同时李世民思考着由人进行历法编写总归是容易出错的,于是他盯上了浑天仪:
“又诏一行与梁令瓒及诸术士更造浑天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

浑仪可以用来计时
这个经过改造的“浑仪”就具备了报时的功能:
“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币,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
“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
只不过这款自动钟后来出了点问题,因为
“铜铁渐涩,不能自转”,所以后来被收在了集贤院,没有再被使用。

浑天仪的模型
等到了宋朝后,宋太宗也将目光投向浑仪。此时浑仪自动钟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在宋太宗的支持下,宋朝很快就出现了可以
进行“十二时辰计时”的新型浑仪。
对比唐朝,宋朝的科技发展无疑更迅速一些,进入到宋仁宗时期后,这种“十二时辰计时”的新浑仪在宋人看来,功能简直少得可怜,于是乎一个叫苏颂的人和韩公廉一起,开始在报时浑仪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
他们耗费多年,最后发明出了
“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是一个大家伙,《新仪象法要》中记载说这个大家伙一共有五层,第一层用于整点报时:
“开三门。每时初,即服绯司辰于左门内摇铃;刻至,即服绿司辰中门内击鼓;时正,即服紫司辰右门内叩钟。”
第二层专门用来查看具体的时间点:
“右木阁第二层,正中开一门。每机轮转,则昼夜时初正司展轮动。时初,则服绯司辰执牌出报;时正,则服紫司辰执牌出报。”

水运仪象台结构
第三层可以报时刻:
“右木阁第三层,亦正中开一门。每机轮转,则报刻司辰轮动,刻至,则服绿司辰执牌出报。”
第四五层则用来记录晚上的报时:
“右木阁第四、第五层,正中开一门。每日入、昏、五更、待旦、晓、日出,木人皆击金钲,以应第五层司辰。第五层司辰出报夜漏……”
水运仪象台作为宋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奇技淫巧”,它也被称为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其所使用的原理,如今
被广泛运用于机械表的制作当中。
水运仪象台结构
小结在我们为现在便利的生活而感慨,惋惜古人的生活单调而枯燥时,却不曾想很多东西那都是古人玩儿剩下的,这些在古代被称为“奇技淫巧”的作品,只不过换了材质、换了造型来到我们身边。
当我们透过各种古籍去了解这些“奇技淫巧”时,亦不免要感慨一番,这东西搁到现在,无疑也是个高科技物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