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387阅读
  • 12回复

[分享]古代餐食演变史:古人如何从“一日两餐”发展成“一日三餐”的?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6360
飞翔币
211578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15651
信誉值
8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在饮食文化当中,每日几点吃,每餐吃什么,饮食有何讲究,这些都是重要的内容。现代人一日三餐,早中晚都讲究营养搭配均衡,可在古代并不是这样。
古时候的人们最早是一日两餐,而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的过程中,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经历了一定的过渡。
一日两餐或一日三餐的时间点是什么?饮食习惯的过渡又是怎样的情况?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饮食文化的转变过程。


饮食习惯,适应生活
现代人非常讲究营养搭配均衡,也十分注意一日三餐的时间和结构。科学家提供的健康饮食图谱上,也对早餐、中餐和晚餐的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若不按时吃饭,可能会引发胃肠疾病。
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对于现代医疗和人体结构的认知并不深入,对于健康的生活理念也并不推崇。所以,他们的饮食习惯看起来似乎要随意很多。
《黄帝内经》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也就是说,古人会在觉得饥饿的时候才进食,而当他们感觉到了饱腹,便会立即停止进食。


由此可见,古人的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都是没有明确时间的,至少在原始社会是这样。人们对于进食时间的感知全部来源于自身的感受,饥饿或者饱腹感决定了人们一天当中的饮食搭配和时间。
这样的习惯看起来并不健康,但又确确实实与那个时代的实际生产发展相适应。毕竟在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不高,人们每天渴求的无非是如何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够。
到了先秦时代,每天的饮食时间终于被固定了下来。这个时代的人们讲究一日两餐,分别是“朝食”和“餔食”。早上吃的那一顿,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每一日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普通老百姓起床劳作的时候,而这一时间段往往是在早上7点~9点。人们的朝食,便也是在这个时候进行的。
这一顿饭会为一天的劳作提供必要的能量来源,所以为了接下来的劳动活动能够顺利展开,人们都会在这顿饭上格外下功夫。不管是大米白面还是蔬菜蛋白,只要家里能提供上的,那么人们都会摆在餐桌上。
一家人会共同坐在餐桌旁边,共进朝食。虽然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平民百姓家却没有那么多的束缚。所以大家会聚在一起聊聊今天各自的安排,也会约定在下午共进晚餐。


这顿饭结束以后,家中的每一个人便各自投入到各自的生活安排当中。白天是劳动的时间,所以人们会抓紧时间进行劳作,中午12:00左右的进食对他们来说也是时间的浪费。
生产劳动会持续到下午3点~5点的时间,当天色慢慢昏暗时,人们一天的生产劳动也就此停止。趁着一日当中的最后一点光明,大家又会共进餔食,这就是一天中的最后一顿饭。
当餔食结束,天色也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遵循日落而息的观念的人们,并会在此时开始休息,为第二天的劳动而养精蓄锐。


所以,古人每一天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都是规律的。只不过由于社会固有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影响,大家一天也只会吃两顿饭。
这一习惯的形成,其实跟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
生产落后,时间严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属于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在没有商品流通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发展因素是相当平稳的。经济不活跃,那么生产力发展水平也难以迎来关键性的突破。


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即使是在社会繁荣的唐朝和市场经济发达的宋朝,我们的整体经济水平都是相对落后的。更不要说先秦时代,人民群众连自己的生活用度都无法保障。
在农业社会中,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与人类的饮食直接相关。可是由于古代农业科技尚不发达,农业种植技术也还未得到革新,甚至连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极其稀缺,因此,我们的食物就是有限的。
在社会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除了开源,普通老百姓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节流。因此,每日控制饮食数量,一日只能进两餐,这也是节流的一种方式。


人们通过减少饮食数量和种类来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偌大的国度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有食可吃。
所以认真说起来,一日两餐,也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情况下作出的生活上的妥协。
另外,古时候的能源条件也不支持一日三餐的时间分配。
若按照我们今天的三餐规划时间来说,晚餐大约会在晚上6点~8点之间进行,有时候人们还会进一顿宵夜。可若是在冬天,6点左右的天已经完全昏黑,在没有能源照明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正常视物的。


所以,在能源不支持的情况下,大家只能把晚餐时间提前到5点以前。而若是晚餐这么早就安排上,那么中午也就没有进食的必要了。
而且,封建时代对于时间的管控非常严格。统治者号召老百姓严格遵守日落而息的观念,所以在晚上,统治阶级设置了专门的宵禁时间。一旦听到街道上有人打更,那就说明宵禁时间已经到了。如果还有人想要擅自进行社会活动,那国家会以相关法律规定来对他做出惩处。
在朝廷对于时间的把控之下,晚间活动少之又少。人们也就逐渐养成了一日两餐的固定习惯,在天色逐渐昏暗时,他们就会上床休息。


当然,这只是针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的情况。社会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自然不必担心能源的缺乏和粮食的紧缺,更可以凌驾到朝廷政策之上。他们若是想要进食,随时都会有下人为他们奉上。
所以不管是君王还是王公贵族,他们有时在中午感到饥饿,便会提前吃点点心。若是在晚上感到饥饿,也可以召唤伺候的人奉上点心。
一日两餐的固定规矩,只是平民百姓的妥协,并不是社会阶级分明情况下的上层阶级的妥协。而他们所吃的点心,其实也就是在为后来的一日三餐做铺垫。


当人们逐渐意识到一日两餐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个人劳动需求时,便会想要在可控的情况下增加进食数量。一日三餐,也就应时而生。
自上而下,发生改变
《汉书·淮南厉王传》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贵族被皇帝废除,他的吃穿用度自然也会降低标准。在旁边的人为他求情时,人们提出的要求是希望他能够按照过往的习惯,每天吃上三顿饭。只要能够满足这个基本的要求,这个求情也就算是成功了。
由此可见,对于汉代的王公贵族来说,一日三餐已经是固定标配了。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人治社会,所以王公贵族完全可以凌驾到国家立法规则之上。别说一日三餐,只要他们想,他们随时都可以吃到东西。


这个时候,王公贵族的日常进食时间是这样的。早晨7点~9点,这是他们的早餐时间。中午12点到下午2点,这是他们的午餐时间。而晚上的5~7点,晚餐则会为他们供应。
总的来说,他们一日三餐的固定时间已经跟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大差不差了。当然,王公贵族的饮食标准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多了。
这样的过渡和转变只是针对于一个特定的阶级来说的,下层普通百姓仍然无法享受到一日三餐的待遇。


在整个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质量都没有得到显著地提升。他们的食物往往会受到经济条件极大地制约,因此一日两餐的固定习惯,是没有办法轻易做出改变的。
不过,《汉书》中有提到过一样东西,寒具。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它指的就是我们吃的饼干面包等小点心。
寒具是平民百姓也可以享受到的食物,所以哪怕在一日两餐的标准之下,平民百姓在感到饥饿时也仍旧可以吃到一些小点心。相对于以前极度穷苦的生活状况来说,这已经算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提升了。


这是汉代的普遍现象,而随着时代的向后推移,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也就逐渐建立了起来。不过到了明清时期,一日两餐的搭配又重新回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结语:
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其实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经济相对发达的阶层,便有机会选择更多的进食时间。而始终处于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则延续了多年的一日两餐的习惯。现在的我们之所以能够享受到一日三餐的搭配,当然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因此,要提高生活质量,发展经济才是根本措施。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飞扬币 +50
爱我中华 飞扬币 +50 2023-01-16 您的帖子很精彩,感谢您的付出!
关键词: bot 提供 360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786360
飞翔币
211578
威望
215717
飞扬币
2615651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1-14

古人不似现在,对于饮食是非常有讲究的,现在一日几餐都随自己意愿,普通情况下是一日三餐,分为早、中、晚,但是古人并非如此。
在早些时候古代是没有晚餐一说,他们每日只需吃两顿即可,是为“一日两餐”,而后随着朝代的改变,才慢慢的变为“一日三餐”。
那么“一日两餐”有何种讲究呢?又是如何变得现在的“一日三餐”呢?



“一日两餐”的来由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其实这也是远古时代人们对于饮食遵循的一个道理,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肚子饿了才需要吃东西,并没有固定的饮食时间和习惯,仅仅只是果腹而已。
随着人类社会在一点一点的进步,尤其是封建社会建立之后,大家便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上古商朝的时候,对于固定饮食时间已经有初步的概念,随后在先秦的时候才正式的出现了“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每日起床后的7点到9点左右是吃早饭的时间,也被称之为“朝食”,是两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因没有午餐一说,只有早餐吃饱之后,才能在白日里有精神做事。而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即将傍晚时分的时候,才会吃第二餐,称之为“餔食”。
古人对于吃饭时间把握得非常精确,因为照明多方面问题,古人认为白日的时间尤其珍贵,应当把握住时间,该做农活的不可耽搁,学习也应当抓紧时间。
所以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白日睡觉,而被孔子训斥“朽木不可雕也”。当时的人们认为,每日工作学习的时间也仅仅只是6个多小时了,还不用于干正事而睡觉,是一件非常让人痛心的事情。


与现代的饮食习惯有所相同的是,每日的“朝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确保当天身体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能量,更是因为在早餐时分,通常会将傍晚的食物一同准备好,也就是“餔食”吃的便是早上的剩菜剩饭。

在《说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飧,哺也。”

“飧”指的就是晚饭的意思,这话说的便是晚饭将早上剩下的熟食热一下即可,不会再重新做饭了。

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早期古代社会每日只需吃两顿即可?


1、古代能源非常的缺乏,很多事情只能在白日太阳光的照明下完成,而一旦到了傍晚时分,天空慢慢的变暗之后,能够照明的东西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才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古代人在白日里时间本就有限,傍晚之后又没有其它的休闲项目,所以休息时间很长,所需的能量也不比现代大,一日两餐也是能够确保身体的正常能量需求的。
2、虽说我国乃泱泱大国,但是由于古代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并且还有许多未开发之地,所以对普通群体来讲,食物也是非常珍贵的,如若遇到天灾人祸,还很有可能会朝不保夕。所以古人在饮食上才开始每日只吃两顿,也不乏有节约粮食的意思。
3、我国古代征战也是不断的,当权者为了朝廷的稳定和群众的安全,在晚上会有宵禁一规定,就是不允许夜间活动,既无活动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能量,大多到了晚上也就自然休息,不用像现代人一样还会有宵夜一说。


古人每日饮食只需要两餐,揪其根本原因,也是与其当时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条件是有重要的关联的。
我国古代对于生育子女有着异常的执着,即便是再贫困的家庭中都可能会有好几个孩子,认为养孩子家庭劳动力会增加,而且也有防老一说
。所以本就不富裕的情况下再养育这么多孩子,能每日吃上两顿饭已是奢望,有些贫困家庭甚至每日只吃一顿即可。

朝代的更替影响着饮食习惯


从古到今,朝代在更替,每个朝廷的习惯和制度是与当权者息息相关的,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很多习惯和制度也是朝廷当权者一堂之言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在饮食上与普通人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信佛之人非常多,在佛教之中有一个戒律,便是“过午不食”,指的便是午后是不允许吃东西的,就说明这些佛教之人每日只吃一顿即可,《五灯会元》中就有此戒律。
当然,普通的信众只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吃素而不食荤腥。
  • 战国到先秦为一日两餐的饮食基础

先秦之前我国古代还是讲究的一日两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殷商时期时候也是如此,第一餐为最重要的一餐,称之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这种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时候都是如此,直到后来才慢慢的有所改变。


在《左传》中就有“余姑剪灭此而朝食”的例子,说春秋时期两国相战,齐侯轻敌,以为在敌军吃早饭前打仗就可以胜,结果因轻敌而吃了败仗。
对于先秦之前的两餐文化也是有一些模糊情况的,比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这里的三餐被一部分后人解说特指的是一天,也有说是极少数情况下也不免有人每日食三餐,但绝非主流饮食文化。
  • 两汉乃两餐到三餐文化的过渡

《汉书·淮南厉王传》中这样的记载,说的就是在刘长被废弃之后,有人奏请给他的待遇中便有“皆日三食”,可见当然已经有了很多权贵之人,每日吃三顿的先例了。这也是我国古代一日两餐到三餐文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当然,三餐文化到目前来讲还并不普遍,普通的民众依旧讲究的是一日两餐。
但是在《白虎通·礼乐》中又有记载,皇帝每日的饮食甚至还会有四餐,不同时间吃食称呼不同,分别为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而暮食则就是晚餐的意思了。
其实两汉时期在普通民众里面,也并非完全没有三餐文化的转变趋势的,西汉时期有一词语到“寒具”,其实指的就是小点心吃食,虽然并不能称之为一餐,但是毕竟与以往完全的两餐文化有所不同,这也是奠定了由两餐到三餐转变的一个基础。


而到了东汉时期的时候,三餐文化已经开始慢慢的普遍了,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机制。当然,汉朝时候皇帝还有一个特殊的饮食机制,便是“帝王餐”。

《白虎通·礼乐》中这样记载:“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

指的就是皇帝陛下吃四餐是可借“四方”的意思,虽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对于古代封建迷信的时代,似乎也是非常能够理解的。
封建时候尊卑有别,尤其是万人之上的皇帝陛下,自然为其饮食安排得与普通民众不同。在汉朝时期对于皇帝的“四餐制”是必须严格的执行的,甚至是在皇帝去世之后,祭祀之时也是必须采用的“四餐制”。
  • 清朝的满族又回归两餐文化

满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便是遵循的两餐制度,即便是在清朝时期当权之后也是如此。但是满族的两餐在时间上与先秦之前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吃早餐是在9点到10点左右,而清朝早餐时间与现代相差不多,是在早晨6点到7点左右,而晚餐时间则是在中午的12点到下午2点左右。
也有记载说清朝皇帝的饮食实际上是“明二暗四”,指的就是虽制度上是两餐,但是除去这两餐之外,皇帝陛下还会有“早点”可食,晚上也会有人准备好“晚点”。


对于任何朝代皇帝陛下的饮食都是众说纷纭的,但是古人信天信佛,一般情况下皇帝陛下的饮食习惯不会过于呆板,但是如果朝廷遇到比较严重的天灾人祸之时,皇帝的饮食习惯就会有一些影响的。
皇帝认为天降祸害,是给世人的一种警示,对古人来讲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了。所以即便是皇帝,此时也会有所作为,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了饮食上,每日吃食会相对减少,回归两餐时期,以此来惩罚自己,以免朝廷再现祸端。

总结


其实一日两餐到三餐文化的转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由科学的角度来讲一日两餐,腹中空空,对于小孩子来讲成长发育深受影响,而成年人来讲已经不能够满足日常能量的需求。
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机制都是需要时间来演变的,饮食文化也是如此。到了现代来讲,每日几餐已经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大部分人也是遵循三餐文化机制,在每日固定的时间内进食已是习惯。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83800
飞翔币
253143
威望
224883
飞扬币
270694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01-14
来看一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83800
飞翔币
253143
威望
224883
飞扬币
270694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01-14
也就看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83800
飞翔币
253143
威望
224883
飞扬币
270694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01-14
不错,了解了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710062
飞翔币
170
威望
25627
飞扬币
320692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01-14
来看看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710062
飞翔币
170
威望
25627
飞扬币
320692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3-01-14
了解一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50158
飞翔币
48304
威望
39522
飞扬币
886324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01-15
了解一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50158
飞翔币
48304
威望
39522
飞扬币
886324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3-01-15
随便看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50158
飞翔币
48304
威望
39522
飞扬币
886324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3-01-15
路过飘过。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339410
飞翔币
105
威望
4220
飞扬币
2216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23-01-15
顺便了解一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339410
飞翔币
105
威望
4220
飞扬币
2216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23-01-15
增长见识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617999
飞翔币
215446
威望
3961
飞扬币
314479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23-01-16
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