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似现在,对于饮食是非常有讲究的,现在一日几餐都随自己意愿,普通情况下是一日三餐,分为早、中、晚,但是古人并非如此。
在早些时候古代是没有晚餐一说,他们每日只需吃两顿即可,是为“一日两餐”,而后随着朝代的改变,才慢慢的变为“一日三餐”。
那么“一日两餐”有何种讲究呢?又是如何变得现在的“一日三餐”呢?
“一日两餐”的来由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其实这也是远古时代人们对于饮食遵循的一个道理,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肚子饿了才需要吃东西,并没有固定的饮食时间和习惯,仅仅只是果腹而已。
随着人类社会在一点一点的进步,尤其是封建社会建立之后,大家便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上古商朝的时候,对于固定饮食时间已经有初步的概念,随后在先秦的时候才正式的出现了“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每日起床后的7点到9点左右是吃早饭的时间,也被称之为“朝食”,是两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因没有午餐一说,只有早餐吃饱之后,才能在白日里有精神做事。而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即将傍晚时分的时候,才会吃第二餐,称之为“餔食”。
古人对于吃饭时间把握得非常精确,因为照明多方面问题,古人认为白日的时间尤其珍贵,应当把握住时间,该做农活的不可耽搁,学习也应当抓紧时间。
所以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白日睡觉,而被孔子训斥“朽木不可雕也”。当时的人们认为,每日工作学习的时间也仅仅只是6个多小时了,还不用于干正事而睡觉,是一件非常让人痛心的事情。

与现代的饮食习惯有所相同的是,每日的“朝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确保当天身体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能量,更是因为在早餐时分,通常会将傍晚的食物一同准备好,也就是“餔食”吃的便是早上的剩菜剩饭。
在《说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飧,哺也。”
“飧”指的就是晚饭的意思,这话说的便是晚饭将早上剩下的熟食热一下即可,不会再重新做饭了。
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早期古代社会每日只需吃两顿即可?1、古代能源非常的缺乏,很多事情只能在白日太阳光的照明下完成,而一旦到了傍晚时分,天空慢慢的变暗之后,能够照明的东西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才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古代人在白日里时间本就有限,傍晚之后又没有其它的休闲项目,所以休息时间很长,所需的能量也不比现代大,一日两餐也是能够确保身体的正常能量需求的。
2、虽说我国乃泱泱大国,但是由于古代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并且还有许多未开发之地,所以对普通群体来讲,食物也是非常珍贵的,如若遇到天灾人祸,还很有可能会朝不保夕。所以古人在饮食上才开始每日只吃两顿,也不乏有节约粮食的意思。
3、我国古代征战也是不断的,当权者为了朝廷的稳定和群众的安全,在晚上会有宵禁一规定,就是不允许夜间活动,既无活动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能量,大多到了晚上也就自然休息,不用像现代人一样还会有宵夜一说。

古人每日饮食只需要两餐,揪其根本原因,也是与其当时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条件是有重要的关联的。
我国古代对于生育子女有着异常的执着,即便是再贫困的家庭中都可能会有好几个孩子,认为养孩子家庭劳动力会增加,而且也有防老一说
。所以本就不富裕的情况下再养育这么多孩子,能每日吃上两顿饭已是奢望,有些贫困家庭甚至每日只吃一顿即可。
朝代的更替影响着饮食习惯从古到今,朝代在更替,每个朝廷的习惯和制度是与当权者息息相关的,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很多习惯和制度也是朝廷当权者一堂之言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在饮食上与普通人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信佛之人非常多,在佛教之中有一个戒律,便是“过午不食”,指的便是午后是不允许吃东西的,就说明这些佛教之人每日只吃一顿即可,《五灯会元》中就有此戒律。
当然,普通的信众只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吃素而不食荤腥。
先秦之前我国古代还是讲究的一日两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殷商时期时候也是如此,第一餐为最重要的一餐,称之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这种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时候都是如此,直到后来才慢慢的有所改变。

在《左传》中就有“余姑剪灭此而朝食”的例子,说春秋时期两国相战,齐侯轻敌,以为在敌军吃早饭前打仗就可以胜,结果因轻敌而吃了败仗。
对于先秦之前的两餐文化也是有一些模糊情况的,比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这里的三餐被一部分后人解说特指的是一天,也有说是极少数情况下也不免有人每日食三餐,但绝非主流饮食文化。
《汉书·淮南厉王传》中这样的记载,说的就是在刘长被废弃之后,有人奏请给他的待遇中便有“皆日三食”,可见当然已经有了很多权贵之人,每日吃三顿的先例了。这也是我国古代一日两餐到三餐文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当然,三餐文化到目前来讲还并不普遍,普通的民众依旧讲究的是一日两餐。
但是在《白虎通·礼乐》中又有记载,皇帝每日的饮食甚至还会有四餐,不同时间吃食称呼不同,分别为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而暮食则就是晚餐的意思了。
其实两汉时期在普通民众里面,也并非完全没有三餐文化的转变趋势的,西汉时期有一词语到“寒具”,其实指的就是小点心吃食,虽然并不能称之为一餐,但是毕竟与以往完全的两餐文化有所不同,这也是奠定了由两餐到三餐转变的一个基础。

而到了东汉时期的时候,三餐文化已经开始慢慢的普遍了,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机制。当然,汉朝时候皇帝还有一个特殊的饮食机制,便是“帝王餐”。
《白虎通·礼乐》中这样记载:“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
指的就是皇帝陛下吃四餐是可借“四方”的意思,虽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对于古代封建迷信的时代,似乎也是非常能够理解的。
封建时候尊卑有别,尤其是万人之上的皇帝陛下,自然为其饮食安排得与普通民众不同。在汉朝时期对于皇帝的“四餐制”是必须严格的执行的,甚至是在皇帝去世之后,祭祀之时也是必须采用的“四餐制”。
满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便是遵循的两餐制度,即便是在清朝时期当权之后也是如此。但是满族的两餐在时间上与先秦之前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吃早餐是在9点到10点左右,而清朝早餐时间与现代相差不多,是在早晨6点到7点左右,而晚餐时间则是在中午的12点到下午2点左右。
也有记载说清朝皇帝的饮食实际上是“明二暗四”,指的就是虽制度上是两餐,但是除去这两餐之外,皇帝陛下还会有“早点”可食,晚上也会有人准备好“晚点”。

对于任何朝代皇帝陛下的饮食都是众说纷纭的,但是古人信天信佛,一般情况下皇帝陛下的饮食习惯不会过于呆板,但是如果朝廷遇到比较严重的天灾人祸之时,皇帝的饮食习惯就会有一些影响的。
皇帝认为天降祸害,是给世人的一种警示,对古人来讲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了。所以即便是皇帝,此时也会有所作为,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了饮食上,每日吃食会相对减少,回归两餐时期,以此来惩罚自己,以免朝廷再现祸端。
总结其实一日两餐到三餐文化的转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由科学的角度来讲一日两餐,腹中空空,对于小孩子来讲成长发育深受影响,而成年人来讲已经不能够满足日常能量的需求。
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机制都是需要时间来演变的,饮食文化也是如此。到了现代来讲,每日几餐已经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大部分人也是遵循三餐文化机制,在每日固定的时间内进食已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