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5-03
- 在线时间18637小时
-
- 发帖78632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1574
- 威望215717
- 飞扬币2615603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6324
- 飞翔币
- 211574
- 威望
- 215717
- 飞扬币
- 2615603
- 信誉值
- 8
|
—
本帖被 任逍遥 执行压帖操作(2023-01-30)
—
 作者 | 张罐子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越来越「倦怠」的生活近几年,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经历了很多无力的时刻:想好好工作,却因为公司倒闭而失业;想好好学习,却只能关在家里上网课;想好好谈恋爱,却被迫隔离分居两地……因为种种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控,让我们变得非常被动:“一切都是不可控的,再努力也没啥用。”人一旦看不到努力的意义,就会逐渐失去努力的动力。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一种长久的「倦怠感」——上班时总是觉得很累,下班后要瘫很久才缓过来;放假时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刷视频、打游戏;平日里不想出门社交,对谈恋爱也没太大的欲望。总的来说,每天过得很累且麻木,但迫于生活压力,又不敢停下来,最后把自己弄得身心崩溃。听起来,一切都很糟糕。但也正是这份持续糟糕,令一些长期处于倦怠之下的人,开始萌生出跳脱牢笼的决心。因为,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人生一直糟糕下去。就像韩剧《我的解放日记》中的女主,每天都拖着沉重的身躯去上班。看似在正常生活和工作,其实人内心早已麻木,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直到快要喘不上气的时候,她却终于意识到,要把自己从牢笼里解放出来。放眼现实,在快要熬不下去的时候,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企图在「倦怠」中找回一些活力。 最狠心的应对:积极对抗如同老一辈无法共情年轻人“上班很累,下班很颓”的状态,作为当事人,有时也难以接纳这样「倦怠」的自己。因此,让自己积极起来,是很多人面对「倦怠」时选择的应对方式。我的朋友小伊,是公司的“卷王”,工作上接了很多项目,像台永动机一样忙个不停。同时,为了不荒废下班后的时间,她还报了一些心理课程,让自己保持学习的习惯。后来因为疫情影响,公司不再扩张,还将项目压缩了。但小伊不想闲下来,不仅开始做各种副业,还马不停蹄地物色跳槽机会,继续卯足劲往上爬。然而最近,小伊却发现自己没劲了,也卷不动了。不仅如此,她身体还变得尤其虚弱,动不动就发烧感冒。所以在工作上,她不再有精力接新项目,每天应付完工作回到家,就想瘫着打游戏。为什么一个原本积极向上的人,会突然变得毫无动力呢?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小伊都在用积极逃避「倦怠」。小伊告诉我,其实她也很疲惫,经常晚上回到家,连澡都来不及洗,倒头就睡。但她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因为她非常害怕一件事:如果我不努力赚钱,每天过得浑浑噩噩,那我就是毫无用处,生活也会变得很糟糕。但有时,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她又感到无比心烦:每天累死累活,赚的钱又不多,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她并不享受工作,甚至每天上班时,她都感受到要命般痛苦。但她却一直都对这种「倦怠」视而不见,反而一直用积极的方式去回避它。在原本非常「倦怠」的情况下,人很难找到前进的理由,只是在不断说服自己要往前走。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常态。然而事实是,回避并不会令「倦怠」消失,而只是将其压抑到内心深处,这时候,人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越想要积极,就越感到「倦怠」和疲惫。直到彻底把人的身体和精神搞垮。 最直接的应对:逃避当陷入一时的「倦怠」,积极对抗是常态;但当「倦怠」过于弥漫,且超出人的应对能力时,有的人会选择直接逃避,以获得一种暂时的解脱。逃避到极致,就是彻底躺平。比如我的室友小君。疫情刚开始时,公司受到了影响,全员业绩下滑。薪资下降,令小君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于是他开始摸鱼摆烂。主管对他很不满,将他调去其它岗位。但因为对新业务的不熟悉,加上工作态度不积极,他在新岗位也不受待见。这让他对工作越来越懈怠——每天各种拖延,经常不按时完成工作,还总是出错,被领导约去谈话。就这样煎熬了半年后,他自己都觉得待不下去了。因此,他决定辞职。但离职后,受疫情的影响,他找面试新工作也不顺利,连续2个月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后,他破罐子破摔,决定直接回家躺上一年。但没想到,仅在家待了3个月,小君就隐约感到,痛苦程度比上班还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对小君来说,在家不用工作、远离了复杂的人际,刚开始确实是种解脱。但在家待久了,问题开始慢慢浮现。不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而且,离开职场,陷入职业停滞期,个人缺少成长的平台,到时就更加没有职场竞争力了。这让小君越来越焦虑,根本没法安心呆在家里,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出去继续找工作。纵观这些年,像小君这样,通过躺平的方式,来应对「倦怠」的人,并不少见。对很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种短暂的止痛。选择躺平之后,我们可以获得暂时的休息。这对于已经痛苦不堪的人而言,也许是唯一能选择的解脱方式。但正如许倬云在《如何与工作相处?》的演讲中,提到的:躺平下来,只是糊里糊涂地躺在那儿,没有解决问题。因此,大多数人选择躺平,获得暂时的解脱后,依然会被迫面对那些无力和「倦怠」。 最深刻的应对:与「倦怠」共存面对「倦怠」——如果积极对抗,人会陷入疲惫的循环;如果直接躺平,则会陷入无力的循环。似乎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摆脱「倦怠」带来的困扰。难道,我们只能这样麻木地活着吗?并不是。其实,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并不难,那就是——把自己当个「人」。当我们不断用积极去对抗「倦怠」时,很容易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没血没肉的工具,从而忽略掉自己的内心需求。最终导致身心俱疲,不得不通过躺平来缓解。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停顿。而有时候,「倦怠」其实就是一种停顿。武老师曾分享过自己一个体验。在打理《得到》年度专栏时,他非常忙——每周至少要写一万六千字,做三次咨询,另外还要着手开一家新公司,以及装修一套大房子。在这样忙的情形下,他还是会去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刷一下网页、看微博;偶尔胡思乱想、拖延等。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时刻保持着一种高效的节奏,如果自己一直保持工作状态,可能会有一种“快要死了”的感觉。而只有允许自己偶尔懈怠,自己才能累积更好的状态,更加有动力去工作。也因此,我更加提倡你——允许自己在内卷和躺平之间灵活切换,在工作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工作,在玩耍的时候轻轻松松地玩耍。比如,上班很累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懈怠一下,偶尔摸一摸鱼,听听音乐。周末的时候,可以全然放下工作,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如果实在不想动,就坦然地躺在家里看剧、玩手机或玩游戏。 就像作家李盆讲的一句话:人应该模糊而流动地活着,这样才是自然状态。要知道,活力和「倦怠」并存,才是人完整状态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可能做到永远都积极有力,我们也终将会有能量去向上拼搏。重要的是,要清楚一件事——实在积极不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自己的「倦怠」。即便是暂时只能「倦怠」地活着,我们也应该对自己存有一种同理心。这样一来,我们才不会那么轻易地选择对抗和逃避,而是重新获回一些活力,也才能从疲惫中,获得一些真正可以喘息的空间,然后继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