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或称元日、元夕,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过了年,天气也渐渐地暖和起来,人们也开始走出户外,而元宵节,恰恰是最为热闹的一个节日。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尤其是从远古时期先民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元宵节则是集吃、喝、玩、乐、舞、娱、灯、光、电一体的盛大节日,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地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的时候,只要是过节,就非常地期盼。春节刚刚过了,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元宵节。说起元宵,记得有一年父亲带我去城里,到中午时,也有点饿了,就在钟楼街有名的老字号“恒义诚”老鼠窟元宵店买了两碗元宵,一人一碗,当时天还很冷,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下肚,感觉浑身都热乎乎的。出来后,父亲便给我讲了那个人人都知晓的故事。说有一个人第一次吃元宵时,一不小心,没有咬元宵就直接吃进了肚子里,烫的胃好难受,什么元宵,简直就是烧心弹。出了门,看到卖饺子的,便悻悻地说,别看你长了个耳朵,就不认识你这个烧心弹了,再也不吃了。还有一说法,说这元宵是中国人发明的,外国人不知道其中的馅儿是怎么放进去的,研究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研究出来,这当然都是
笑话了。
有道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佳节,自然少不了古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如今读来,仍是趣味无穷,回味绵长。
如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李商隐则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中,用“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从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到了宋代,元宵夜灯市更为壮观。宋·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灯市行》中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酒垆博簺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也有一阕《青玉案·元夕》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代的元宵灯会则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延长至十夜。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
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家家户户不允许年轻女孩在平日里外出自由活动,只有在过节时才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绝佳的交谊机会。辛弃疾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进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则为后世增添了在封建社会追求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的范例。
那个时候,过大年是在家里过。过年后就出去开始走亲访友。现如今,疫情三年,搞得人们哪儿也不敢去,亲朋好友也不敢来,走亲戚成了奢望。而小时候过元宵节,则是要走出户外,有时还要晚上去观灯,直到很晚才回家。
在七十年代的年月里,文娱活动虽然很少,但附近有个山西针织厂、山西毛纺织厂,职工有好几千人,每年的元宵节都要布置灯展一条街,尤其是厂门前,更是布置的花枝招展,灯火辉煌。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等,当然也少不了带有当时政治色彩的灯笼标语,但各种花灯制作工巧,凸显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能。虽然春寒料峭,有时达到零下十几度,但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当年的盛况,却是一点儿都不为过。
当然,除了观灯看热闹,有的时候也还是想,若是能够在灯会上碰到自己中意的姑娘,那才是最为激动的。回想起来,在那个情窦初开,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还是心中念想着那个喜欢的人,多么希望在人群中能多看她一眼。那一年,还真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红彤彤的灯光下,看到了长得白白净净、水灵灵的她,一双黢黑的眸子在灯光的映照下分外清澈,两个牛角辫梳得顺溜光滑。由于天冷,粉嘟嘟的脸上由哈气泛着一层细细的露珠,在如潮的人海中,真的还不知有多少姑娘在她面前淡然失色。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她的这种自然的美,纯洁的美,不带任何雕琢的美,着实令人心动。
说什么地老天黄,海枯石烂,峥嵘岁月,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缺少一些诗情画意,浪漫温馨,但处在元宵节灯光中的她,只是回眸一笑,却犹如仙女下凡,胜似天上人间,令人回味无穷。多少年过去了,有许多的事会随风飘散,也有许多的事会让人触景生情。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还是会生出许多的念想来。尽管有的早己遗忘了,而有的却在内心深处泛起了涟漪,让人感怀岁月的无情,在遥远的记忆中,仍然会惊叹那回眸一笑的对视中,仿佛就穿越了千年,在心中种下了爱暮的种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久久难忘。
事隔多年,在不经意间,还是会不时地想起她那张清秀的面庞和笑靥如花的眼神,看着她那婀娜的身姿渐渐地隐没在如潮的人海之中。想想那惊鸿一瞥的回眸,不仅温暖了那个火热的年代,更是滋润了一颗年轻奔放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