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5-03
- 在线时间18637小时
-
- 发帖78632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1574
- 威望215717
- 飞扬币2615528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6324
- 飞翔币
- 211574
- 威望
- 215717
- 飞扬币
- 2615528
- 信誉值
- 8
|
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吕蒙勇猛善战,为国家立下了许多功勋,只可惜他不识字,没文化,这极大限制了他升官进爵的进程。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国君孙权特意召来吕蒙谈话,敲打吕蒙道:“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意思是,你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带兵打仗的将军了。你要当权管事,处理政务,因此不能不学习了。吕蒙听后还是不愿学习,就以自己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脱。孙权听后立刻斥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将军再忙,能比一国之君还忙吗?而且孙权并非逼迫吕蒙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博士,成为传道授业的学官,只是让他粗略学习,了解历史,增长自己的见识。最后吕蒙接受君主的建议,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不到两年,东吴著名的谋士经过吕蒙驻地时,跟他见了一面。结果,吕蒙竟一改往日粗鲁作风,对三国局势分析得丝丝入扣,鞭辟入里。鲁肃惊讶不已,吕蒙坦然说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自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刮目相看。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平日中随口一句成语谚语,都有其独特的典故来历,暗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三秋”到底是多久?为什么要用“三秋”来表达时间长?而不用三春、三夏或者三冬呢?“三秋”涵义争辩 关于“三秋”,历来有多种用法,如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就曾出现这个词,“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里的三秋指的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又如王融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写到“幸四境无虞,三秋式稔”,这里的三秋又是孟秋、仲秋、季秋的合称,指的是整个秋季。此外,对于专注于耕种的田园人家来说,三秋又包含着秋收、秋耕和秋播三个重要进程。因此,仁者见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历来也流传着多种说法。 1.三秋即三年在许多人看来,三秋即三个秋天,一年一秋,三秋也就是三年。而且古人常用“今秋”、“来秋”表示今年、来年。因此,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三秋就是三年的意思。2.三秋指整个秋季,包含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所谓孟秋就是早秋,也就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七月份。仲秋就是中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八月份。而季秋就是晚秋,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对应农历的九月份。3.三秋代表三个季度,共九个月这个说法要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最早的出处《诗经·王风·采葛》来说了。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葛”指的是葛藤,“萧”指的是蒿香,“艾”指的是苍艾,是三种不同的植物。在古代,采集都是女子之事,因此这首诗应是男子写给女子的情诗。男子喜欢上了勤劳、采集植物的女子,但两人并不能朝夕厮守,短暂的分别也使得他倍感痛苦。在焦急的等待中,男子想象出了心爱的姑娘采摘野植的场景。他说自己一天不见姑娘,就如同相隔了三个月之久,又好像过了三秋,甚至又好像过了三年那样长。整首诗只有短短几句,但在反复吟咏中,“三月”“三秋”“三岁”层层推进,情感累加积淀,情意浓郁,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看似痴语淡言,却最打动人心。 看过全诗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文中还多了“三月”、“三年”的形容。从时间单位来看,“三月”、“三秋”、“三岁”应该是层层推进的。其中的“三月”和“三岁”意思都很明确,就是三个月和三年。因此,结合全文来看,“三秋”的时间长度,只能在三月与三年之间。若是将“三秋”理解为秋季的三个月,那就与第一句语义重复了,若是把“三秋”理解为三年,那么最后一句就成了累赘之语。于是,专家大胆提出了新的猜测,“三秋”其实是三个季度的意思,即九个月,恰好介于“三月”与“三年”之间。由于这首诗距今已经太久远了,我们已经无法准确猜测诗人的真正含义。而且今天发行的诸多辞典中,不同版本对“三秋”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从典故出处来看,第三种说法无疑是最准确的,但语言最大的用处就是方便人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常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其实是从古语“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演变而来,再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由古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谐音演化而成。能够顺应时代演变发展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用,才能流传千古。今天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显然能够准确表达人们的感情,其中“三秋”究竟是三月、三季、或是三年其实已经不甚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