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0°,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左右交节。
春分的“分”在此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上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春季90天的中分点,平分了春季;另一个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春分的到来,标志着气温回升,各地陆续掀起春耕、春种热潮,是农耕的重要时节。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日后,玄鸟就是燕子开始从南方飞来,下雨时天空会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意义;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此时天气转暖,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春季。
春分时节,我国多数地区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在“春雨贵如油”的北方地区,抗御春旱仍是春分时节重要的农事活动,这些地方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加强抗御春旱和冻害的准备。长江以南地区要注意排涝防洪。同时还要预防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危害。
春分习俗有很多,如立蛋、祭祀、吃太阳糕、吃春菜、送春牛图、粘雀子嘴、踏青放风筝等。
立蛋:也称竖蛋,是春分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把鸡蛋直立在平面上,直到不倒才松手。“立蛋”意在留住春天,孕育吉祥。

祭祀:古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之说。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的日坛,又叫朝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天祭祀太阳神的地方。
吃太阳糕:太阳糕是昔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太阳糕上面印着红色的“太阳”,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太阳糕”以糯米制皮,内包枣泥馅,馅中还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白瓜仁就是南瓜子仁),寓祈五谷丰登,不但寓意美好,而且糯米和内馅的设置也符合春季“宜少酸增甘”的养生理念。

吃春菜: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一些地方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通常指一种野苋菜,鲜嫩翠绿,清热降火。

送春牛图:春牛图是我国古时的一种农用图签。图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的图样。民间春分时节送春牛图寓意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粘雀子嘴:在我国古代春分要吃汤圆,还要把一些不包馅的汤圆煮好,用细竹签串上插在田间地头,名曰粘雀子嘴,为的是防止麻雀等飞禽啄食庄稼。

踏青、放风筝: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春分时节在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劳逸结合,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要因为气温回升而贪吃生冷,应以温和为度,寒热相配,荤素相搭,少酸增甘,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春分是过敏高发季节,也容易患感冒、风疹及一些多发病,如,高血压、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防寒保暖。还可以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可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