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今年的清明将再次露出
“乍暖还寒”的本质
未来几天
湖南又将迎来暴雨
不可小觑“倒春寒”的威力

倒春寒
倒春寒,一般指初春时节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3月末、4月初出现气温偏低,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这种天气现象被称作“倒春寒”。
老年朋友需留意气温预报
注意及时增添衣物
以免着凉感冒
养生五要点
春捂不能停
民间有一条保健谚语“春捂秋冻”。清明节气期间,气温升降无常,晴雨不定,建议大家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至少是在外出的时候,携带一件厚衣,以备不时之需。
十点之后再锻炼
对于春天来讲,一些人会选择早起来锻炼身体,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春天的早晨过于冷,如果想锻炼的话,可以选择在早晨的十点和下午的四点左右。
注意,应该选择轻柔和缓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走、慢跑、踏青等,不要进行激烈运动,否则会使经过冬天严酷气候而变得脆弱的器官更容易受损。
需防病从口入
清明节气天气多变,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几率非常大。
建议减少外出用餐,饮食上少食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动风生痰的发物。
调节情绪常踏青
清明节有着双重的意义,既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又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在追悼先人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健康。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期间,出门踏踏青、放放风筝可以调节情绪,避免负面情绪扼制“生机”,诱发高血压等疾病。
预防过敏正当时
春天,万物复苏,走出户外有柳絮或者是其他的花粉等,容易过敏的朋友,在外出时,可以选择戴口罩,或者是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从而避免过敏症的发生。
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质量,不要盲目依赖熏香、臭氧空气过滤器等。
倒春寒要注意

01
心梗、脑梗迎来高峰
专家介绍,每年春季“倒春寒”时节,急性心梗、冠心病、脑梗塞、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率都会迎来一个高峰。
特别是中老年人的热平衡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
02
感冒、肺炎高于平时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也会随“倒春寒”出现。由于气温忽高忽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肺炎等传染病流行。
03
关节炎更容易“就犯”
人体的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因此,在倒春寒时期,关节炎疾病也最容易“就犯”。
04
老胃病易发作
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护好3处挡春寒
一、颈部
戴围巾,练抬头
身体的很多经脉要经过脖子,加上不少“电脑族”有慢性劳损的底子,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局部血管收缩、肌肉痉挛等,诱发或加重颈椎病,甚至出现眩晕、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
因此,外出最好戴上围巾或穿高领衫,避免脖颈暴露在风寒中。
平时可多做扩胸仰头的锻炼,帮助抻筋骨、练颈椎。双手交叉放在颈后,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颈部用力“对抗”手臂的力量。
二、腰部
多穿衣,搓腰眼
“腰为肾之府”,腰部受寒,很容易出现气滞血瘀,引起腰部疼痛,甚至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等旧病复发。
因此,赶时髦别太早,初春季节尽量少穿低腰裤、露出肚子的短夹克等,中老年人可用护腰带加强保暖。
平时活动较少的久坐族,可每天按摩后腰的肾俞穴:双手交叉,快速搓热手掌,然后把手掌捂在肾俞穴(俗称“腰眼”,腰椎两侧二指宽处,约与肚脐相水平)上,用手掌温暖腰肾,同时双手反复按揉,至腰部微微发热。
三、足部
常走动,勤泡脚
双脚虽然支撑着“人体大厦”,但它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易受影响,且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易被寒气偷袭。因此,每天一定要保持鞋袜的温暖、干燥。
工作、学习一段时间,感觉脚底发冷时,最好起身走动一会儿,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及时驱寒。
另外,坚持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泡脚时还可加点有温经或舒筋活血作用的中草药,如干姜、桂枝、当归、艾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