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两个秀才,一个姓王,一个姓黄。
王秀才既穷酸又俗气,尽管他的学识不深,但却喜欢拽文。
黄秀才性格有点迂腐,爱耍小聪明,平时不学无术,却非常爱好卖弄。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秀才和黄黄秀才性格相似,脾气相投,是一对好朋友。
一天,王秀才和黄秀才相约一起外出踏青郊游,欣赏美景,放松心情。
两个人来到一个大山脚下,看到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便想在众人面前显摆显摆,卖弄卖弄。
于是,王秀才说道:“贤弟,你看那边的山多美啊,咱们俩满腹经纶,何不作首诗以抒胸臆呢?”
黄秀才点头赞许,笑道:“大哥,小弟我正有此意。您先请!”
王秀才摇了摇手中的折扇,向前迈出一步,看着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摇头晃脑地说道:“远看石头大。”
黄秀才也不甘示弱,也向前走了几步,沉思了良久没有想出来如何作答,急得抓耳挠腮,憋红了脸,说道:“近看大石头。”
王秀才瞪大了双眼,向山上仔细瞅了瞅,竖起大拇指,说道:“果然石头大。”
黄秀才揉了揉眼睛,朝山上望了又望,接着说道:“石头果然大。”
王秀才听了,连忙拍起手来,夸赞道:“好,好,好,咱们俩作的诗真是太好啦!”
黄秀才也鼓起掌来,大声夸赞道:“妙,妙,妙,咱们俩作的诗真是太妙啦!”
周边的人们听了,都投来不屑的眼神。
王秀才看到周边的人都在看着他们俩,以为人们都很羡慕他们,便又提议道:“贤弟,面对此情此景,咱们俩再作一首诗吧!”
黄秀才道:“你这个提议非常好!既然这么多的人都喜欢听咱们俩作诗,那咱们就再作一首。这次,我先来。”
说着,黄秀才用手指了指远处的大山,说道:“远处大山黑乎乎。”
然后,黄秀才向王秀才拱了拱嘴,王秀才接着说道:“上头尖来下边粗。”
黄秀才马上接着说道:“要是把山倒过来。”
王秀才忙说道:“下边尖来上头粗。”
周边的人们听了,又都翻着白眼看着他俩。
这时,突然有个小姑娘大声哭了起来,王秀才和黄秀才异口同声地问道:“小姑娘,你为何哭得这么伤心呀?”
小姑娘说道:“我为你们俩作的诗而痛哭!”
王秀才听了,高兴地说道:“知音,知音,你真是我们俩的知音啊!”
黄秀才惊讶地问:“你一个乡下的村姑也懂得作诗吗?”
小姑娘苦笑道:“我哪里懂得作诗呀?只是我的妹妹听了你们俩作的诗,羞得当场晕了过去,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快吓死我啦!”
王秀才听了,大言不惭地对黄秀才说:“咱们哥俩真的是太有才,太聪明啦!我们作了两首诗,当场晕过去了两个小姑娘!”
黄秀才听了,也突然大声哭了起来。
王秀才一楞,不解地问道:“贤弟,你咋啦呀?”
黄秀才停止了哭泣,伤心地说道:“大哥,我听说聪明的人不长寿。像咱们俩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更不会长寿,咱们得提前准备后事啊!”
王秀才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我也曾听人这样说过。要不,咱们俩去棺材铺,提前把棺材先买好,这叫有备无患呀!”
于是,王秀才和黄秀才再也无心欣赏美景,就一块去了景区附近的棺材铺。
棺材铺的老板见来了客人,忙站起身来,问道:“你们俩是给谁买棺材呀?”
王秀才问道:“你难道看不出来吗?我们俩都是满腹经纶的秀才。”
棺材铺的老板感到莫名其妙,摇了摇头,说道:“没有看出来。”
黄秀才不屑地说道:“难怪你看不出来,你一个干粗活的蠢笨之人,怎么能看得出来我们俩的身份呢?”
王秀才骄傲地说道:“告诉你吧,我们俩都是秀才,都是聪明之人。”
棺材铺的老板点了点头。
黄秀才问道:“老板,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聪明的人不长寿吗?我们俩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得早做准备吗?”
棺材铺的老板终于明白了,说道:“你们俩这么有才华,还这么年轻,就已经活不长了,我很同情你们,给你们打八折。不过,你们得交给我三口棺材的钱。”
王秀才诧异地问道:“我们俩买两口棺材,为什么要交三口棺材的钱呀?”
黄秀才也质问道:“为什么呀?”
棺材铺的老板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你俩都要快把我笑死了,还不得赔我一口棺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