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105阅读
  • 9回复

[转帖]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770593
飞翔币
207694
威望
215657
飞扬币
2511651
信誉值
8


还没到进12月,全国就进入了冰冻模式,网友笑称,北方过冬靠暖气,南方过冬全靠抖。
但事实上,现在的冬天并没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更没有古代冷。


古人没有暖气、秋裤、羽绒服,在宋代之前甚至连棉被都没有,他们到底是怎么扛过零下十几度的冬天的呢?



中国历史上四大寒冷期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冬季没有以前冷了。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我国历史上四个寒冷时期。


第一个寒冷期为西周冷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第二个寒冷期是魏晋南北朝冷期(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2到4摄氏度,《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树木发芽时间要比现在晚半个月之久,当时连海水都结冰,可见冬天之寒冷。


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末期,持续了两百年之久,公元1111年,太湖结冰,附近橘树全部被冻死,黄河、洞庭湖结冰也成为常态……
第四个寒冷期就是“明清小冰期”,持续了500年,尤其是公元1650年到1700年,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最寒冷时期之一。


对于古代民众来说,每一个冬天都是一次残酷的生存考验。
我们现代人有羽绒服、有保暖衣、有秋裤,还有保暖的大棉袄,以及各种“科技和狠活”,但在宋代以前,棉袄都算是“奢侈品”,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得起的。
这是因为棉花在当时属于奢侈品。


棉花早在南北朝时候就传入了我国,但当时大多在边疆地区种植,并没有全国范围内流行,非常稀少,只有官宦人家和商人巨贾才穿得起。
直到宋末元初内地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那么在棉花普及之前,古人冬天穿什么?



古人五花八门的冬衣


俗话说“山人自有妙计”。
虽然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但古人冬天的衣物却不简单。
最保暖的当属皮草了。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利用动物皮毛御寒,皮草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衣服材料了。
皮草哪都好,就是有一个缺点,获取难度大,需要打猎获得。
正因为皮草的稀缺,古代的上层阶级对于皮草异常喜爱。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林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的鹤氅”。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貂”还是太贵了,冬天能穿上羊皮或者狗皮就不错了。
普通人穿的多是粗布衣服,名为“褐”。
若是在南方可能还能够勉强过冬,但在寒冷的北方,如此单薄的衣服是熬不过冬天的。


为此,古人会往衣服中填充保暖物。
在棉花没有普及的时代,最常见的填充物就是柳絮、芦花、木棉、麻絮等,如果连这些都没有,就只能选择干茅草了,多少也能起到保温作用。
古代粗布麻衣样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的“袍”,指的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麻衣。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人口暴增,桑麻产量不够,老百姓穿衣成了难题。


这时出现了一种“纸裘”,也就是纸衣。
其原料为褚和藤纸,这是因为当时的纸算是“织物”,很有韧性,经过特殊处理,能够防风,还能水洗,并且价格相对便宜。
比如,北宋朝廷在赈济四川灾民时候,就包括十万件纸衣。
纸裘

除了纸衣之外,还出现了纸帽、纸被等,深受文人雅客的喜爱。
苏轼就曾经写到:“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底日深无事,高眠不出门。”


而大户人家的选择就很丰富了,冬衣多是丝绸面料,内部填充物业五花八门,比如兽皮、羽毛、蚕丝等。
除此之外,普通百姓过冬还有一件法宝,那就是蓑衣
“孤舟苏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代蓑衣一般使用蓑草、稻草等制成,分为两部分,上衣为对襟,披在两肩;另一部分似斗篷,穿蓑衣一般还会再戴一个斗笠。
蓑衣不仅足够厚实,夏天能够避雨,冬天能够防风挡雪,堪比现代的军大衣。


古人冬天的被子,其实和身上穿的类似。



古人冬天盖什么被子?


在古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难出现。
穿着粗布麻衣的普通大众,冬天是盖不起棉被的,只能盖“布衾”。


这一般也是粗布制成的被子,北方多为麻,南方多为葛,里面填充的多是芦花、柳絮
敝绵、茅草等。
布衾优点是便宜、保暖,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保暖效果大打折扣,会变硬变薄。
杜甫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而床上铺什么也同样重要。
在古代,普通民众最常见的就是使用干茅草铺床。
干茅草质地松散,防潮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普通民众也能够铺满厚厚一层。
并且晾晒还很方便,是相当实用的“床垫”了。


与冬衣类似,古代权贵们床铺同样奢华。
他们盖的被子叫“丝衾”,多是丝绸制成,内部填充物多种多样。
现代流行的真丝被、鸭绒被,在古代早就有了,当时有直接填充真丝的,也有鸭羽、鹅羽,还有填充羊毛的,以及在宋代之前非常少见的棉花。


除了各种冬衣、被子保暖用品,古人冬天取暖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古代保暖方式不简单




古人可没有空调、暖气,但他们也有专门取暖手段。
比如,修建屋子的时候,尽量选择坐北朝南。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采光,保持足够的光照,这在冬天时候的尤为明显。


而最有效的取暖方式当属生火取暖了。·
大户人家烧的是木炭,而普通民众就只能捡柴火烧。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可怜生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描述了这一现状。


此外,古人还有另外一种取暖方式,那就是烧炕
俗话说“南床北炕”,根据考古发现,火炕最早能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
这是一种高效的取暖手段,古代多为土炕,保温效果很强。


而古代权贵的取暖手法就更加花样百出了。
除了讲究屋子的朝向,古代皇家还喜欢用花椒泥涂墙。
这是因为花椒不仅能驱虫,还辛散温燥,有良好的祛湿保温效果。
在古代,花椒价格昂贵,也只有皇家能消费的起,最有名的就是汉朝的椒房殿,也就是皇后居住的未央宫。
椒房殿

暖气在古代也不是稀罕物,古代皇宫很早就开始“集中供暖”了。
原理和土炕类似,不过规模更大,布置更加巧妙。
比如明清故宫,很多宫殿就有专门的暖阁,墙壁和地面为双层,专门用于取暖。


除此之外,古代皇室还有专门的“暖宝宝”。
室内使用的叫做“暖炉”“香炉”。
而随身携带的叫做“手炉”,顾名思义,专门用于暖手,一般体型小巧,能够放进袖子里。


炉内是木炭或者炉灰,并没有明火,上面还有一个保护用的罩子。
甚至还有专门在被子里使用的“被中香炉”,外表球形,内部两三层的同心圆环,最内部是半球形炉体,因为使用了陀螺仪原理,所以不论怎么运动,炉内的香料都不会掉出来。


同样的,还有专门暖脚的“足炉”……


古人取暖的方式,一点不比现在的花样少。
但这些花里胡哨的取暖手段,是古代普通民众根本享受不到的。
“穷过夏,富过冬”。


对于古代大部分平民来说,每一个冬天都是生存的考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冬天虽然依旧寒冷,却不再煎熬,我们理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飞扬币 +50
爱我中华 飞扬币 +50 2023-11-21 您的帖子很精彩,感谢您的付出!
关键词: bot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9169
飞翔币
228941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7611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11-21
来看一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9169
飞翔币
228941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7611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11-21
也就看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9169
飞翔币
228941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7611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11-21
不错,了解了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642015
飞翔币
1708
威望
25287
飞扬币
2894720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11-21
来看看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642015
飞翔币
1708
威望
25287
飞扬币
2894720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11-21
了解一下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565980
飞翔币
199427
威望
3731
飞扬币
2883321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3-11-21
长知识了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34013
飞翔币
46758
威望
39497
飞扬币
755146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11-22
了解一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34013
飞翔币
46758
威望
39497
飞扬币
755146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3-11-22
随便看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34013
飞翔币
46758
威望
39497
飞扬币
755146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3-11-22
路过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