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5-03
- 在线时间18637小时
-
- 发帖78632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1574
- 威望215717
- 飞扬币2615603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6324
- 飞翔币
- 211574
- 威望
- 215717
- 飞扬币
- 2615603
- 信誉值
- 8
|
—
本帖被 srwam 执行压帖操作(2024-02-02)
—
为什么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两只黄鹂?真正的答案来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谋反,把唐玄宗赶出了长安。天下大乱,百姓四处逃亡。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客居四川成都时写下的。杜甫和他的家人在成都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这座茅屋被后人称作“杜甫草堂”。杜甫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多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千百年来,杜甫草堂一直被人们视为纪念杜甫的文化圣地。 杜甫的这首《绝句》,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非常考究,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历来被人传诵,甚至儿童启蒙读物也常常选这首诗。如果要问原因,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朴素的回答:朗朗上口。那么,它何以会朗朗上口呢?这是因为它运用了对偶的表达策略。一般说来,对偶可以从形式上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类。“严对”,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也相同、平仄相对。另外,辞面上不能有重复的字词。如上述杜甫的四句诗,即是两个“严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句法上是主谓结构相对,其中的两个主语“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都是“数词+量词+名词”的偏正结构整齐相对。“黄鹂”与“白鹭”又是鸟类相对;两个相对仗的谓语“鸣翠柳”与“上青天”,则皆是“动词+宾语”的短语,且相对仗的两个宾语都是“形容词+名词”的相同形式。句法结构与词性相对工整,声音上也平仄相对。“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仄平仄仄仄平平)根据律诗“一、三、五不论”的门法,这两句的声音对仗是工整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句法结构上都是“状语+动词+宾语”的形式,十分工整。词性相对也很整齐,“门”与“窗”是宫室类名词相对;“含”与“泊”是动词相对;“西岭”与“东吴”是地点相对,其中“西”与“东”又是方向词相对;“千秋”与“万里”是数量词相对;“雪”与“船”是名词相对。声音形式上:“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十分齐整。正因为如此,这四句诗才会给人整齐平衡、朗朗上口的视听觉美感效果,历来为人所传诵。 读这首诗,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好奇:“两个黄鹂鸣翠柳”总让我有些迷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底好在哪里呢?这让我想到了文学巨匠——鲁迅。他在《秋夜》中有这么一句,说天空“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难道文学大师就可以不顾语法,随心所欲地用词吗?还是里面包含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呢?事后,我反复琢磨:是不是平仄对仗的原因?“只”和第二句中对应的“行”都是平声,而“个”是仄声。假如是,那么又仅仅是诗人讲究对仗吗?为了弄清楚,我查找了许多资料,发现用去声来表示的语气,有惊叹的含义。 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并且,如果这里用“只”来表示。树上的小鸟是呆滞的、不动的。用“个”就不同了,“个”让黄鹂跳跃起来了。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一上一下地在树杈间,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告诉我们,小鸟在树枝间相互和鸣,欢叫着追逐。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抓住了飘动的柳丝在嬉戏。再读此诗,我的眼前分明有两个小黄点在跳动。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