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近了,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浓;年味,犹如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袭上心头,撞击心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人潮涌动、水泄不通,到处都是“归家人”行色匆匆的身影!不论你是地处天南地北天各一方的游客,还是远渡重洋飘泊
海外的游子;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亦或是正在返乡途中的打工一族,亦或是正忙于事务的公务人员;不管路途多么艰辛,哪怕通宵排队、只买到一张无座的车票,就算挤得心慌、堵得难受,“人在囧途”,“站”着也要赶回家。在外打拼的人,远隔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总是急切回家过年,说到底,并不是家乡的年味就有多好,或许还要平淡一些、简单一些、繁杂一些,之所以如此,是一种常牵挂、放不下的乡愁在左右。回家过年,就是最大、最美的乡愁!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传统、重视节日、重视人情味的民族。回家的渴望,还乡的期盼,过年的寄托,成为历代文人笔下共同的文化主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些古诗表达的都是回家的主题,过年的情景。在这些诗句中,洒落的是人间情,抒发的是团圆意,表达的是回归心;寄托的是幸福的期盼,蕴含的是美好的渴望,诉说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俗话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没有特殊情况,每个人都会回家过年。在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呢?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进行过深入探讨,他指出,“这是因为有一种特别的年味——‘乡愁’,在深深吸引着他们”,“这些‘数以亿计’的乡愁,最终汇流成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记忆中的年味是最幸福的。那种味道弥漫于故乡的炊烟里,混杂着腊肉、糍粑、糖果,雪花、鞭炮、对联,忙碌、欣喜、期盼,还有阴沉沉的天空、萧瑟的寒风,母亲忙碌的身影、孩子们穿新衣的喜悦,五颜六色、五味俱全。这一切,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味道,占据了对年全部的记忆。
是的,我们想回的不只是儿时的那个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年味,对多数人来说,就是心中的一抹乡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家中那个脸上雕刻着沧桑的人叫爸,那个手上呈递着温暖的人叫妈。无论我们身居海角天涯,我们的心因为爸和妈的存在,将无法抵拒那个倔强的姿态——回家。回家的路并不遥远,无论身在何方,心已经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