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三月初七正值清明节,它是一个融合自然节气与人文祭祖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古人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与家族情感的寄托。清明不仅是扫墓祭祖的肃穆之日,也是顺应天时、调和身心的智慧之节。那么在这样的日子当中,民间讲究也是非常的多,我们要记住“一不脱,二不进,吃三样”,寓意平安顺遂家兴旺。

清明节它有着多层的含义,《历书》中就记载“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既指气候清爽明净,亦喻追思之心的澄澈。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祭扫的哀思与春雨的缠绵;“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则描绘了踏青游春的生机;“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则渲染了焚纸祭祖的悲怆。

那么这天“一不脱,二不进,吃三样”分别指啥呢?
一不脱
不脱厚衣
要知道清明虽处暮春,但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农谚云“白天清明穿单衣,晚上清明袄不脱”。尤其今年清明交节于农历三月,属“晚清明”,易遇倒春寒。此时过早脱去冬衣,易致寒气侵体,引发疾病。

我们经常说“春捂秋冻”,也就是提醒大家,厚的衣物不要过早的脱掉,不然的话,很容易导致寒气入体。
二不进
不进别人家
清明乃祭祖思亲之日,民间认为此日串门会沾染“丧气”,或令主家误以为“触霉头”。所以在这天的时候,可不要去串门了,另外,清明节也强调家庭团聚,人家家里团聚,外人跑过去也不合适。

不进谗言
清明讲究“慎言”,《中庸》有云“诚者物之终始”,狂言妄语被视为对祖先不敬,亦可能招致人际纷争。尤其是我们在扫墓时更忌说脏话、嬉笑,以显庄重。
吃三样
第一样:清明饺
以青绿面皮包裹调制好的馅料,象征“咬春纳福”,祈求一年生机盎然。同时也寓意着家里团团圆圆。

做法:1、艾草焯水后榨汁,与糯米粉、澄面混合揉成团,加少许猪油增香;2、春笋、豆干、咸菜切丁炒香,或包入红豆沙、芝麻等甜馅;3、取面团搓圆压扁,包入馅料后捏成月牙形,蒸15分钟即可。
第二样:清明粿
粿体圆润如月,象征家族团圆;青绿色代表对自然的敬畏。这也是清明节的一个传统食物,通常做好之后也会拿来祭祀。

做法:1、鼠曲草或泥胡菜捣汁,与粳米粉、糯米粉按2:1比例混合;2、包入咸蛋黄肉松或红糖花生碎,收口后压入木模印花;3、垫粽叶入笼,大火蒸20分钟,出锅刷香油防粘。
第三样:清明螺
螺蛳谐音“罗致”,民间认为食螺可“聚财纳福”;且“清明螺,抵只鹅”,取其肥美滋补之意。而且吃了清明螺,也象征着福气进家门。

做法:1、清水养螺吐沙,剪去尾部;2、热油煸香姜蒜、辣椒,下螺蛳翻炒,加黄酒、酱油、糖调味;3、添少许水焖至螺盖脱落,撒紫苏提鲜。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不仅是缅怀过去的节点,更是面向未来的起点。遵循“一不脱,二不进,吃三样”,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为家宅兴旺、身心康泰注入一份古朴而深远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