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秦始皇嬴政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被称为“千古一帝”和“祖龙”。1、灭六国,统一天下。
①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国(中国的诸侯国不是现在的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
②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以来的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
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因为他发明皇帝的称号。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左、右,为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③三公”之下设有“九卿”。
❶负责宗庙礼仪的奉常。
❷负责执掌宫廷守卫大权,统领禁卫军的郎中令。
❸掌管宫门警卫的卫尉。
❹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的太仆,
❺管理皇族事务的宗正。
❻管理皇室私家财富、山林池泽税收、宫廷手工业的少府。
❼负责租税赋役和财政开支的治粟内史
❽主管大秦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的典客。
❾掌管刑罚的廷尉。
(2)地方
①进一步废除周朝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县的长官分为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郡下设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万户以下的小县设县长。县令是一县的最高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③县以下设有乡、亭、里,大致是百家一里,十里一乡。大乡为一千五百户到二千户,小乡为三百户。
④亭是和乡同级的地方政府,直接隶属于县,一亭直接管辖的户数有几百户到一千多户居民。
⑤里之下十户成一什,五户成一伍,并改称平民作“黔首”。
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的行政模式。
3、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4、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并且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5、在交通管理上,统一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6、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并没有烧毁农书、医书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书,烧毁的仅是六国的书。而那些被杀的大儒和方士都是一些骗子罢了。
7、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占领河套地区。
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蒙恬将军统兵30万北击匈奴。为了不再受匈奴侵扰,于是在燕国,赵国和秦国的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迁徙中原之民到此戍边,此后秦朝在此设云中郡、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河套地区第一次进入中原王朝序列。
8、南征百越。
①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4年,两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勇猛,很快击溃了今广西、广东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②公元前214年,岭南设置了南海郡(今广东一带)、桂林郡(今广西一带)、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等三郡。广东广西归入了秦朝版图。
9、开拓和开发西南。
内地人民和西南少数民族有着长期的交往,于是秦始皇派人打通西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道路,使秦朝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秦朝巅峰时期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疆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左右。)
10、修建灵渠大型工程。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称为中国最古老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灵渠的建成,站在军事的角度下,直接改变了秦军南征百越的效率。粮草、兵员、武器装备都能快速运送到岭南,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作战能力。这也是秦国能征服百越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站在在人民的角度来说,灵渠的开通,使得水路运输更加高效,也灌溉了不少的农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于人民和社会。
11、修建郑国渠大型工程。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郑国渠原长300余公里,流经泾阳、三原、高陵、阎良、富平、临潼、渭南、蒲城等地,可灌溉农田4万余顷,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2、修建秦直道大型工程。
公元前212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号称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因其路线大体南北相直,故称为“直道”或“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咸阳的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全部用黄土夯实,全长736公里左右。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10万工人修建。
通过这条道路,秦朝可以迅速向边疆派遣军队,也可以将粮草、兵员和其他资源高效地调动至北方战场。
第二位:汉高祖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汉书· 帝纪》记载刘邦祖先源流深远,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刘邦这一代已成为平民1、秦末乱世,诸侯割据,重新统一天下。
①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②公元前207年,刘邦蓝田之役消灭秦都城主力军队。
③公元前207年,刘邦首先入关推翻秦朝,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④公元前206年,刘邦平定三秦。(项羽把陕西 [ 陕北、关中、陕南 ] 分封给秦朝的三名将领,陕西的代称“三秦”即由此得名。)
⑤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击败项羽,灭楚国。
⑥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先后灭魏、灭赵、灭韩、灭燕、灭齐
⑦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建立汉朝。
2、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
❶ 汉朝建立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有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行政与分封王国双轨并行制度。
❷ 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朝廷政权,分封制得屏藩之利,郡县制收统制之功,而郡国制是既能取其二者的长处又能屏除其短处,因此收到双重的效果,为汉初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3、善用人才,广泛求贤。
①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
②刘邦在庆功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善待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
4、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
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灭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以教化为主,刑罚为铺,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5、在法律方面,命令萧何制定汉律九章。
战国时期李埋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摇役、城防守备)、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站方面)。
6、在礼仪制度上,命令叔孙通整理礼仪朝纲。
叔孙通制定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7、在经济方面,推行重农、轻徭薄赋、崇尚俭仆三大经济政策。8、重视文化,建立“国家图书馆“天禄阁和石渠阁。9、在外交方面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201年—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南下进攻汉朝,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七天七夜,后陈平用计,向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才得以脱险。此时正值建立汉朝初期,刘邦无力再对匈奴征战,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等,缓和匈奴的侵扰。

匈奴疆域
10、在外交方面,与南越国建立友好关系。
秦朝灭亡之后,赵佗攻占了桂林、象郡,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立为南越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认为赵佗未来成为汉朝南方边患,于是派陆贾携传国玉玺到岭南,承认他在岭南地区的统治权。赵佗同意向汉朝称臣,接受南越王封号,并划定南越的疆界,并在边关与汉朝互通贸易。
11、汉高祖刘邦的许多历史首创(一)、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三)、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四)、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五)、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提倡节俭的皇帝。(六)、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七)、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八)、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九)、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察祀孔子井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十)、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12、汉高祖刘邦曾经说过霸气的话: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三位:汉武帝刘彻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称为千古一帝。1、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①该法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庶子亦可在原封地内被封为列候,列侯也可以继承诸侯王一部分领土,列候由郡县管辖。诸侯王的封地是有限的,但他可继承封地的儿子有很多,这样他的封土日益减少,诸侯王的权势,日益式微。新分封的列候没有治理百姓的权力,推恩越多王国只能越小,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失。
②推恩令的实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皇权对地方封国的控制,诸侯国的力量日渐衰弱,封国不断郡县化,使得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趋于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
2、在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把刺史制度划分为全国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在政治上,确立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之前选拔人才的最佳制度。
4、在经济上,采取重农轻商。
整顿财政,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铁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5、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6、在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等。
7、对外军事战争胜利和极大的扩张了领土。
公元前133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灭匈奴,并大获全胜,匈奴基本被灭国。汉朝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还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并且收回了河套地区。
公元前112年―公元前111年,灭国南越国和东越国(东瓯国)(东瓯国的疆域为今天的浙江丽水、温州、及闽江以北一带。),在南越旧地设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曰南九郡。还把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首次归入汉朝疆域。
公元前111年,灭国闽越国(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广东潮汕、广东梅州,浙江温州、浙江台州)把闽越国纳入会稽郡。在将闽越国旧地和东越国旧地的人全部迁往江淮流域安置。
公元前111年,灭亡且兰、邛都、莋(zuó)都等蛮夷部族;夜郎、冉駹(máng)等蛮夷部族投降,汉朝设置牂(zāng)牁(kē)郡、犍为郡、越巂郡、汶山郡、武都郡。
公元前111年,李息、徐自为平定西羌,设立,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后又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公元前109年,灭亡劳深、靡莫等蛮夷部族;滇国投降,汉朝设置益州郡。
公元前108年,灭国卫氏朝鲜国。设置,乐浪郡、 玄菟郡 、真番郡 、临屯郡 ,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108年,灭国西域的楼兰国。
公元前102年,灭国西域的大宛国。
公元前102年,灭国西域的轮台国。
公元前89年,灭国西域的车师国。

西汉巅峰时期疆域(疆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左右)
8、探索交流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汗血宝马、天马等传至中国。中国的丝绸、冶铁术、铸铁技术等传入新疆、西域等地区。具有很重的历史意义。

西域都护府疆域
9、开辟丝绸之路
自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有陆陆续续的大汉使者去往远方。他们到达过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自此丝绸之路完全畅通无阻,丝绸之路东起大汉长安,西到罗马帝国地中海,最远到埃及。全长有7000公里。
10、汉武帝刘彻曾经说过一句霸气的话:从此以后,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务必使四方夷狄不敢小视中国,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第四位: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1、西汉灭亡,天下大乱,历时11年完成统一天下。
公元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以2万的兵力,击败王莽政权的42万大军,新朝(王莽政权)灭亡。
公元24年,刘秀称帝前,消灭了在邯郸称帝的割据势力王郎,基本统一河北。
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
公元26年,刘秀击败赤眉军,消灭了延岑等割据势力,平定了关中地区。
公元26年—公元30年,刘秀消灭河北农民军残部,平定了彭宠叛乱,并消灭了刘永、董宪、张步、李宪等地方割据政权,平定了关东地区。
公元33年,刘秀消灭了隗嚣(陇右割据势力首领)。
公元34年,刘秀消灭了隗嚣的割据势力,平定陇西。
公元36年,刘秀消灭了公孙述(巴蜀割据势力的首领),平定巴蜀,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2、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限制、削弱三公权力,明确规定三公鼎立,太尉、司徒、司空,各负其责,职权不可逾越,同时提高尚书的权力,牵制三公,国家重大决策经尚书由刘秀最后决定。
3、在政治上,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公元30年,归并、裁撤全国的郡县,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使得经济形势好转、人口增加。
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4、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刘秀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5、压制地方豪强势力,推行度田政策。
东汉初期,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已经影响到皇帝和百姓利益,刘秀开始推行“度田”的政策。度田的内容是:一是清查私人所占田地数目,二是核察户口及户口上所登记情况与实际状况是否相符。

东汉时期的疆域
6、在儒学教育上,建立学校。
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塾。
7、在文化上,大兴儒学。
刘秀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
8、在文化上,重视国家图书馆的书籍收藏。
西汉灭亡,许多文化典籍被焚毁和丢失。刘秀听闻民间藏书颇多,每到一地,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漏。他下旨天下,广为收集。儒生和学士,抱着许多文化典籍,会聚京师。数十年间,朝廷各藏书阁,旧典新籍,叠积盈宇。如“石室"“兰台”、“仁寿阁”、“东观“等多处,藏书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西汉,奠定了东汉国家藏书的基础。
9、在民族外交上,倭奴畜生国臣服于汉朝。
公元57年,倭人朝贡,表示愿为汉臣藩,刘秀赐以金印绶,文为“汉委奴国王”,并将汉字传入倭奴国。这枚金印被认为是刘秀授予当时倭奴国王作为藩属国的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