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23阅读
  • 2回复

[转帖]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古人“花式避暑”绝招大揭秘!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5330
飞翔币
215054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31227
信誉值
8


今年还没有入伏,高温预警却持续地刷屏!35、36、37、38、39℃……高温不断地攀升,直逼40大关。在这高温炙烤的模式之下,有一些24小时连轴转的空调居然还“罢了工”!
别急,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人是如何玩转“花式避暑”的
铜鉴缶,又称之“冰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由方鉴和方尊缶两部分组成,有如今冰箱的功能。

楚人的“冰镇快乐水”
诗人屈原笔下“挫糟冻饮”的冰爽滋味,竟然来自战国时期的黑科技——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鉴缶】!双层青铜结构,外层填冰,内可藏酒、饮料或食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无电冰箱”。
更绝的是,楚人薳子冯曾在三伏天里盖着厚的三床棉被装病,全靠一张暗藏玄机的“冰床”,才让他演技炸裂!
此插图为AI生成

❄️ 皇家的“花式藏冰术”
周朝时,朝廷专设了管冰的公务员“凌人”,专职负责冬天凿冰存入地窖,以备夏天用于降温。《汉书》里记载了“清凉殿”里“夏日飞霜”。唐朝时,每到三伏天,唐玄宗寝宫里就铺满了冰砖,杨国忠更用巨大的冰块雕成凤凰摆宴。这波神操作,就连当代的空调都直呼自愧不如!
楚国故都纪南城出土的陶井圈

民间避暑降温智慧yyds
平民当然买不起青铜冰鉴!但“高手在民间” 。于是,我们从典籍里的记载、考古中的发现和民间口口相传的传承里略列一二:
✔️山中建凉屋+竹筒引泉=天然水冷空调
✔️陶瓮深井冷藏西瓜(考古证实比冰箱口感更绝!)
✔️水能驱动"扇车"自动送风 (典籍记载)
✔️组团进山避暑(古代版的"恩施民宿")


冷知识彩蛋
明朝已有“冷链物流”:冷藏船运鲥鱼进京,成就“六月鲥鱼带雪寒”的诗意画面!
这个夏天,当你在26℃空调房里刷手机时,别忘了点赞古人这些硬核的消暑智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飞扬币 +50
爱我中华 飞扬币 +50 7小时前 您的帖子很精彩,感谢您的付出!
关键词: bot 手机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5330
飞翔币
215054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31227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12小时前


先秦时期的避暑智慧

烈日炙烤大地时,原始先民早已懂得利用自然环境避暑。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干栏式建筑的痕迹,这种将房屋架高、底部通风的设计,有效隔绝了地面的潮热。夏商周时期,贵族开始建造地窖储存冰块,《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专职官员负责冬季采冰,藏于阴凉地窖,待酷暑时取用。



平民百姓则依赖天然水源与植被。《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绘了古人观察星象以预判气候变化的智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用竹篾编织成“竹夫人”——一种中空的圆柱形竹笼,抱于怀中散热;齐国人将荷叶盖在头顶遮阳,称为“碧筒饮”,既能挡烈日,又能嗅荷香。

贵族阶层还发明了“冰鉴”——青铜铸造的双层容器,外层放冰块,内层置食物或酒水,降温效果显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铜冰鉴,印证了古人用冰技术的成熟。而普通人家则用陶罐盛井水,置于通风处,借助蒸发降温。

凉殿与扇子——唐代宫廷的奢华避暑

唐代国力强盛,避暑方式尽显奢华。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凉殿”,殿内设水力风扇,水流带动木轮转动,将凉风送入殿中。诗人张籍在《夏日可畏》中描述:“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正是凉殿运作的生动写照。

皇室用冰规模空前。《唐六典》记载,每年藏冰量需达“三万段”,专供宫廷消暑。唐代还出现“酥山”——将奶油冰沙堆成山形,点缀水果,堪称最早的冰淇淋。民间虽无此财力,却流行饮“饮子”,用草药、花果煮成凉茶解暑。



扇子从实用工具升华为艺术品。唐代贵族用绢帛制扇,绘以金箔、刺绣;百姓则用蒲葵叶或竹篾编扇。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持扇图”,展现了扇子与宗教、艺术的结合。而“避暑录事”一职的设立,专司宫廷降温事务,足见唐代对避暑的重视。

市井百态——宋代市民的消暑日常

宋代商业繁荣,市井避暑文化生机勃勃。《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街头遍布“冰雪凉水”摊,售卖冰糖绿豆、冰雪甘草汤。临安茶肆推出“雪泡梅花酒”,用碎冰镇酒,引来文人墨客驻足。

普通人家善用建筑结构降温。宋代房屋注重穿堂风设计,天井与回廊形成气流循环;瓦当滴水加快屋檐排水,减少室内潮湿。农人田间劳作时,头戴“竹笠”,身披“蓑衣”,既能遮阳,又透气防暑。



文人雅士的避暑方式更添风雅。苏轼在《洞仙歌》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描述友人将玉石床置于竹林间纳凉。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夏月作浮瓜沉李之会”,将瓜果用网兜沉入井中冰镇,聚会时取出分享。

巧借自然——明清时期的避暑建筑

明清工匠将地理与建筑智慧发挥到极致。徽派民居的高墙窄巷形成“冷巷效应”,加速空气流动;北京四合院的庭院植树,利用树荫降低室温。皇家园林颐和园中,十七孔桥的设计让湖风贯穿长廊,即使盛夏亦感清凉。

南方地区盛行“骑楼”,商铺上层延伸出廊檐,为行人遮阳避雨。《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商人用蚝壳砌墙,其多孔结构隔热性能极佳。北方窑洞则依靠厚实的黄土层隔绝暑气,洞内温度常年稳定。



富户家中设有“冰桶”,木制箱体内衬锡箔,冰块与食物分层放置。《清稗类钞》提到,扬州盐商夏日宴客时,用铜管将凉气导入厅堂,宛如人工空调。而普通百姓则睡“竹榻”,铺“蕲席”(一种薄荷纤维编织的凉席),搭配井水擦拭身体降温。

以食攻暑——古代消暑饮食的智慧

古人深谙“药食同源”,夏季饮食注重清热去火。元代《饮膳正要》记载“莲子羹”“冬瓜汤”为皇家消暑良方;清代宫廷御厨创制“甜碗子”,将鲜藕、杏仁豆腐等浸在冰镇蜜水中,慈禧太后尤为喜爱。

民间食疗更贴近生活。福建人喝“青草冻”,用仙草熬制;四川人吃“冰粉”,以假酸浆籽搓揉成冻。《武林旧事》描绘南宋百姓吃“漉梨浆”“卤梅水”的场景,酸甜生津。而渔民出海前饮“紫苏茶”,既可防暑,又能缓解晕船。

制冷技术推动饮食创新。明代《天工开物》详细记载制糖时利用冰块结晶的方法,为冰镇甜品提供原料。西北游牧民族将酸奶装入羊皮袋,骑马颠簸自然发酵,制成消暑的“马奶酒”。



衣料与色彩——古人穿衣避暑的学问

古代服饰材质与染色技术暗藏避暑玄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仅重49克,经纬密度稀疏,适合夏季穿着。唐宋时期,苎麻织物“轻如云,薄如蝉”,诗人称为“夏布”。

染料选择亦体现智慧。《齐民要术》提到用蓝草染青色衣物,因浅色反光散热;皇室贵族穿“龙绡”(一种透气的鲛绡纱),吸汗而不贴身。清代《布经》记载,百姓用栀子染黄、蓼蓝染青,避免深色衣物吸热。

配饰细节彰显巧思。唐代女子戴“幂篱”,长纱垂至脚踝,防晒且飘逸;农夫穿“草鞋”,鞋底镂空透气。而官员帽檐加装“遮阳片”,书生折扇题字纳凉,皆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

避暑与贸易——古代“降温经济”的兴起

避暑需求催生了古代贸易网络。唐代从波斯进口“瑟瑟(绿松石)床”,玉石材质清凉宜人;宋代商船从南洋运回胡椒、丁香,用于制作祛湿药囊。明清时期,安徽泾县的宣纸、苏州的折扇、广东的葵扇通过运河销往全国。



冰产业形成完整链条。《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什刹海冰窖”供应全城用冰,采冰人、运冰车、卖冰摊分工明确。而扬州盐商投资建造“水阁”,临水酒楼配备水车降温,吸引富商消费。

文人经济随之繁荣。明代书商刊印《避暑录话》《消夏录》等散文集;画家绘制《荷塘消夏图》《竹林纳凉图》,成为畅销商品。甚至出现“代写避暑诗”的街头服务,满足市民附庸风雅的需求。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630806
飞翔币
219969
威望
3986
飞扬币
320247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7小时前
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