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9-21
- 在线时间19123小时
-
- 发帖82947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9258
- 威望215837
- 飞扬币2857051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29476
- 飞翔币
- 219258
- 威望
- 215837
- 飞扬币
- 2857051
- 信誉值
- 8
|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一首民歌唱尽了山西的地理之妙。站在山西地图上看,真像一座被山水环绕的“天然城池”。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面是王屋和中条,北面靠着雁门与大同。再加上黄河天险守护,就像一双厚实的臂膀,把这片土地护得严严实实。古人称山西为“表里山河”。“两山夹一川”一句话概括了山西的地形:外面有黄河天堑拱卫,里面有群山盆地沃野。换句话说,守得住,打得出,攻防皆宜。 01 上古渊源:文明的开端山西的故事,要从很早很早以前说起。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就曾在临汾建都,后来迁到太原。当时这里叫“唐”,所以尧又被称为“唐尧”,也就是陶唐氏。到了西周,周成王灭了古唐国,把弟弟叔虞封在这片土地上,号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继位后,看到境内有条晋水,就把国号改为“晋”。于是,晋国的历史就此拉开大幕。从尧舜禹到晋文公,山西这片土地,其实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换句话说,山西不只是“表里山河”,它还是文化的高地。 02 介子推与寒食节:忠义的故事说到山西,绕不开一个人——介子推。当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饿得眼冒金星,手下有人献上一碗肉汤,重耳喝得痛快无比。后来才知道,那竟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熬成的。——这就是“割股啖君”的故事。可等重耳回国称王,论功行赏时,偏偏忘了介子推。等想起来再找,人家早已归隐绵山。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逼他出来。可介子推宁可抱着老母亲被烧死,也不愿出山。后来重耳懊悔不已,下令那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你看,山西的风光,不只是山川秀丽,更是人心忠义。
《透过地理看历史》插图 作者:李不白)03 表里山河:“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格局山西有个特别霸气的称号——“表里山河”。什么意思呢?就是四周都是山和河,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防御体系。东有太行山:像一堵巨墙,把山西和华北平原隔开。东边的太行山,有“太行八陉”,也就是八条狭窄的通道。说白了,这就是山西东出的咽喉。历代攻守中原,都要经过这里。别看名字挺文雅,其实就是八条“卡脖子通道”。自古兵家有言:“得太行者得中原。”为什么?因为太行山东西绵延千里,几乎把山西和华北平原彻底隔开。要想东出,只有这几道狭窄的山口。 《透过地理看历史》插图 作者:李不白)历史上多少大事都和这里有关:韩信背水一战(井陉口)西汉初年,韩信带兵对阵赵军,选的战场就是“井陉口”。韩信故意把军队逼到黄河北岸、背水列阵,让士兵无路可退,结果一鼓作气大破赵军。这一仗奠定了他“兵仙”的地位。曹操奇袭南匈奴(壶关)东汉末年,曹操想北击南匈奴,就取道壶关。太行陉道曲折狭窄,曹军轻装夜行,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透过地理看历史》插图 作者:李不白)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伏,一举歼灭 日军一个辎重部队。这是抗战初期少有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而平型关,正是太行八陉之一。西有吕梁山西边的吕梁山,外面是滔滔黄河。黄河在这里峡谷纵横、水急谷深,把山西和陕北、关中隔开。战国时,秦晋之间隔河对峙。在这里,有几个比较出名的渡口,也是秦晋对峙时主要争夺的几个地方,也是历史上发生故事最多的几个渡口:龙门渡:韩原之战,秦穆公就是从龙门渡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一度取得晋河东之地。两国频繁交战,走的主要就是龙门渡。隋朝的时候,李渊从山西取关中,走的是龙门渡;明末李自成,从关中出发,也是过龙门渡,入山西,直逼北京。风陵渡:在潼关附近,黄河流到这里,被华山挡住,折向东流。风陵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金庸老先生的《神雕侠侣》:“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一首诗道尽了郭襄的心声。另外还有蒲津渡、茅津渡等也发生了不少历史故事。 《透过地理看历史》插图 作者:李不白)汉高祖刘邦、项羽争霸,也曾在河东、关中之间拉锯;明清时期,黄河天险更是中原抵御西北动乱的屏障。一句话,西线靠黄河,天险自成。 《透过地理看历史》插图 作者:李不白)南有中条、王屋诸山:正对中原腹地。从王屋山和太行山之间的缺口出去,就是黄河谷地,直达洛阳。你是不是觉得耳熟?对,《愚公移山》说的就是这里。 《透过地理看历史》插图 作者:李不白)北有恒山:再往北就是阴山余脉,历来是农耕与游牧交界的前线。北边的大同,更是关键。大同地处雁门关以北,南连晋北盆地,北望蒙古草原,这里是草原民族与中原王朝反复拉锯的前线。雁门关: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应该就是“七子去,六子回”的杨家将了。北宋抗辽的故事,又多少与雁门关联系在一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在这一带引入骑兵战术,从此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强国;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凭借此地易守难攻,北魏得以雄踞北方百余年;到了明代,京师在北京,大同更成为“九边重镇”之一。大同镇的军力,直接关系着北京的安危。明中后期,朝廷每逢讨论边防,绕不开大同。大同、雁门关、平型关……一座座关隘,就是北京的护城墙。抗战时期,大同同样是华北抗战的重要阵地。守住这里,就能牵制日军北上之路。这样的地势,就像是一个四面合拢的大围城,内部却有晋中、汾河流域这些肥沃的盆地。兵家用一句话形容它:“地险而易守,沃壤而足食。”——有粮有险,想不强都难。历史上,晋国正是凭借这个格局,从一个偏处一隅的小国,硬生生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争霸,谁敢不把山西放在眼里?再看后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时,往往绕过山西,直扑华北平原。为什么?因为“表里山河”不好打啊。在古代,只要山西不丢,中原还有屏障可守;一旦山西失守,中原门户就完全朝北方牧民敞开了。 04 晋国与争霸:风云的舞台山西的地势,不只是好防守,更是晋国能称霸的底气。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吃尽了苦头。可等他回国登基后,凭着积累下的实力,硬是让晋国崛起,和楚国争霸,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退避三舍”的故事,说的就是他。后来晋国内部闹分裂,被,赵、魏、韩三家分晋。即使是晋国分出来的三个国家,在战国时期,每一个都能独当一面,成为战国七雄之三。有人说,山西是春秋战国的大舞台,一点没错。
05 经济与移民:从大槐树到票号很多人觉得山西地处高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可历史上,它却起过很大的作用。明初,中原经过连年战乱,人烟稀少。这个时候,山西因为地势险要,百姓得以安居。人口多了,明朝就组织了“洪洞大槐树迁民”,把山西人迁到河北、河南、山东……所以今天很多人查家谱,都能追溯到“祖籍山西洪洞”。听老一辈人说,小脚指甲“两瓣”的人,根在洪洞大槐树。是纯正的汉人。当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也说明一件事情,就是洪洞大槐树迁民的确是遍布了五湖四海。在山西,大家看电视,应该都知道“乔家大院”,里面的的乔家建筑气派,富的流油。的确,在清代,山西票号兴起,平遥成了全国的金融中心,山西商人几乎控制了全国的钱庄。所以,山西人身上有种很特别的气质:能吃苦、讲义气、会经商。 06 真正的“好风光”“人说山西好风光”,其实这个“风光”远不止山河景色。它有忠义的风骨,有表里山河的险峻,有三晋争霸的豪情,也有票号商贾的精明。今天的山西,煤炭和古城并存,黄河和刀削面同在。如果你想看中国历史最立体的一面,来山西就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