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3D电影的风潮,《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了全球院线,这是《爱丽丝奇境漫游》第28次被搬上银幕,也是我们在10年代看到的第一个童话故事。
蒂姆•波顿实在很好运,因为就故事改编情况来看,《爱丽丝梦游仙境》并不如动画版好看,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较,也有相当差距。只不过有了约翰尼•德普和安妮•海瑟薇两片大绿叶,我们才乐得坐在电影院里看那个澳大利亚的小姑娘一会儿变高,一会儿变矮。况且之前有了《纳尼亚传奇》,怎么看都像是另一个爱丽丝的翻版,若不是《阿凡达》余热未退,恐怕再好的作品也会让观众审美疲劳。
然而就像Lilei&Hanmeimei之歌的流行,任何容易引起集体怀旧的事物都有着令人不可小觑的力量。《爱丽丝奇境漫游》的动画在90年代初“365夜”播放的时候,我们这代人有几个没有看过呢?红桃皇后,扑克牌的士兵们倘若真有思想,想必现在也是唏嘘不已。可就像长大了的爱丽丝一样,我们很容易忘记过去珍惜的人事物,所以在疯帽子看向爱丽丝那忧伤的眼神中,我心里还是痛了一下。是了是了,因为好多美好的东西都已经被我们忘记了。
事实上,蒂姆•波顿的这个电影版本,并没有完全凸现出主人公爱丽丝的特点:好奇。勇敢倒是勇敢了,但似乎爱丽丝勇敢的过了头。尽管她以为自己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个梦境,但是就她在进入仙境前后无比淡定的表现来讲,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有所畏惧的爱丽丝。毕竟在蒂姆•波顿所营造的世界里,绚烂和阴冷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一个充满了童真与邪气并存的环境中历险,是19岁的你与7岁的你最本质的不同之处。
因为你长大了,不再单纯了,更为现实了,对一切都会有所担忧,有些事情你无法再记起,你应该是可悲的。7岁的孩子,却反而不会被那些大人们看来恐惧的事物所迷惑,在他们的眼里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愿意不愿意。
当然,《爱丽丝梦游仙境》不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不是《僵尸新娘》,更不是《断头谷》,《爱丽丝》就是《爱丽丝》,那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温暖童话。爱丽丝的表现如何,也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罢。
而在此以外,电影中所有配角们的表现竟都要比原著出彩,这却有点让我始料未及。比如红桃皇后,当她重复喊着那句词“来人哪,拉出去砍头”,皇宫里的小动物们战战兢兢的表现相信乐坏了不少人。红桃皇后的暴躁,疯帽子的癫狂,白皇后故作姿态的高贵……其实仙境中的主人公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俨然另外一个现代社会。爱丽丝的梦游同她童年时的梦游还不一样,长大了的爱丽丝在仙境看到的正是人们最不愿意正视的人格上的缺陷。
“假如他不再梦到你”是《爱丽丝奇境漫游》的作者卡罗尔在另一本与爱丽丝有关的书《镜中世界》中所写的一句话。这句话被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用在了《环形废墟》的开头。同是写梦境的作品,博尔赫斯的创作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但是卡罗尔的童话却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我至今不能忘记的是疯帽子无限期待的注视着爱丽丝,对她说,其实你可以选择留下来。爱丽丝却说,不,我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在梦与现实面前,爱丽丝选择的是后者,这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她以后再也不会做和仙境有关的梦了吧——当然也不会再梦到疯帽子。于是疯帽子低下头,他宽大的帽子最终会掩盖住一张落寞的脸。
不再梦到一个人或一件事,是不是会感到些许伤感?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是有一定却似乎有些确定——旧时光将永远无法恢复。就好像爱丽丝从7岁长到了19岁,而我们从80年代滑进了2010年,并且日日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