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489阅读
  • 1回复

[网络文摘]追忆过年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9056
飞翔币
215146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49948
信誉值
8

  时间总是按着它的节律和步伐前进着。这不,转眼间又一个新年来临了。
  一谈起过年,总感觉有些无奈,没有了以往那种温馨的期盼;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没了过去那种喜庆的味儿;真眷恋儿时过年的那种情感,那种氛围!
  从小生长在农村。在那个缺衣少穿,温饱无法保障的年月,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平时米饭、面食和肉类是吃不到的。只有过年能吃上这些平时见不到的东西,因此过年对我们这些小屁孩意味着能尽情地玩好,更意味着能吃上过生日吃不到的。那开心快乐的心情溢于言表,天天期盼着新年早点到来,殊不知这种幼稚而天真的想法现在回忆起来是多么可笑,多么值得人回味深思呀!
  记得进入小年,母亲便开始忙着开始准备过年用的东西,如蒸馒头,煮萝卜菜,炸油饼,麻花,用大锅烀猪肉。父亲早早从外地回来购置年货。买粉条、煤炭、烟、糖、酒、鞭炮,一家人为过年幸福地忙碌着……
  腊月三十,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手里拿着用彩色纸和竹子做的风车无拘无束地在房前屋后疯跑着。买来的鞭炮舍不得成挂的燃放,把它拆下来一个个地点燃。母亲在锅上忙着,父亲便开始写对联,哥哥则在家里果树上挂满了象征喜庆的五艳六色纸条,把家里的院子打扮的分外好看,接近黄昏的时分,便开始贴对联,放鞭炮,家家都这样,整个村庄都淹没在鞭炮声中。
  晚上,吃了当地的传统饭“搅团”团年便开始了。饭桌上便摆上丰盛的佳肴,映着一张喜庆的脸,心里甜滋滋,喜洋洋。,醇厚的酒味,鞭炮的火药味,可谓是最有代表性。无论老的、小的会不会喝酒,也要斟上一杯,端端杯子喝上一点做做样子,以示喜庆团聚的心情。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天亮了,正月初—要给亲戚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和村子里叔叔大伯婶婶大妈,哥哥姐姐打招呼就更勤更热闹了,即使平时有天大的恩怨过节,也都烟消云散了。到处都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村里村外一派喜兴祥和。
  接下来村子的大人们便忙开了,组织社火队,准备在正月初九去乡上给县上领导拜年。
  社火的规模很大,那些被选上扮演古代,人物戏子角色的小伙孩子,心里便美滋滋,整个家人都为他们忙活。找马或骡子,准备穿的戏服,靴子,戏服里面穿的不能太多,否则不好看。
  到了正月初九哪天,社火队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竟大吃一惊,那些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小伙孩子,穿上戏服竟是那么英武威风,好让人羡慕啊,整个社火队伍浩浩荡荡一字排开,气势很是壮观。
  在去乡的路上,看社火的队伍前扑后拥,很是热闹……
  到了乡上,好家伙,整个乡上人山人海,把一个小乡镇围得水泄不通,孩子走失的事是常有的事,整个全乡的社火队伍集中在乡上影剧院的广场上,整齐地排开,等待乡上领导的讲话,讲话完了,就是各村庄的社火队伍即兴表演,领导看了,还要评选哪个村的社火是最好的,评出一二三等奖,同时还有鼓励奖,乡上的一二等奖的社火队伍还要代表乡里参加县上组织的社火表演。
  我们村的社火往往都是一等奖,经常代表乡参加县里的社火表演,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那些从没去过县城的小伙,借表演社火的机会去了趟县城,那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还能得到举办社火的单位发给的奖品,吃的也是最好的,这些想起来很是耐人回味。
  在社火结束后,村子里大人们闲着无事,距离开春耕种还有一段时间,便在正月十三开始唱戏,就是唱西北地区的传统戏种秦腔。我们的村子地处西北东北部,和陕西接邻。这里的老人能唱秦腔,年轻的也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村子里的男女老少虽然文化不高,但在背剧本方面却出奇的好。
  戏台往往在村子广场,戏演出之时,全村人聚集在这里,台上吹,拉,弹,唱,提袍甩袖,吹须瞪眼,很有演员派头。台下说说笑笑,指手划脚,很是热闹,指着台上的演员,这是谁家的小子,谁家的女儿等品头论足,戏名是知道的,但戏的内容,历史背景这些观众未必能懂。他们只是听听秦腔的那种韵味,有的纯粹是来看热闹的,因为是在正月,那喜庆的气氛还没散去。
  如今,以往过年的场面和氛围再也看不到了。我离开那个村庄将近二十五年了,再也体会不到农村过年的气氛,看不到社火,听不到那昂扬顿锉秦腔了,回想起那儿时的记忆竟是那么温馨,再也想吃母亲做的各种过年食品,永远都不可能了,于是心里便涌起一种思念老家亲人的渴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传统的过年也在变化。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的今天,过年很喜庆、很热闹,很温暖,但总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
  也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鸡鸭鱼肉,已成为家常便饭,过年不过年,好像已经无所谓了;过去那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已被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所取代,鞭炮花样品种增多了,连包饺子的节目也不时兴了,商场速冻饺子随处可买,年味很自然的淡了。
  年味淡了,是耶!非耶!各人有个人的说法结论。我倒觉得过年全在于一种感悟,一种心态,一种追求。对于春节特色似有似无,或浓或淡,不必那么太在意最好。
  细想起来,一切事物都一样,有的源远流长,有的刚刚形成,落后的、应该抛弃的一定会自然消亡,先进的、该保存的一定会重新出现。过年,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现在是改革发展的新年代,什么形式都可以,只要喜欢。痛痛快快地玩,轻轻松松地乐,这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年味”。
  象现在所流行的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传统与短信新文化形式紧密结合,非常便捷,可免除走访亲友劳顿之苦;还有的全家老少走出家门,到外地旅游观光,欣赏人文景色,既愉悦心情,开阔眼界,又丰富了知识。因此,过年不在是仅仅吃好喝好,而是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变成在民俗基础上的精神盛宴……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新年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新年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如今,一些过年的场面和氛围已渐渐离我们远了。且自己年过四十,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新年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新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更为恰当。
  曾经,新年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
  静下心来想,人的内心深处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想想小时候总在期盼着过年,扳着指头数日子,不仅因为过年有漂亮的新衣服;有各种平时很难吃到的好吃的;有父母给的在今天看来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有哥哥放的纸炮,更因为那几日热闹得在记忆里只剩下说不尽的快乐。
  长大了,褪去那份稚气和天真,似乎对生活要求多了,满足感小了,快乐的来源更少了。总在忙忙碌碌的追求什么,又说不清追的到底是什么,在年前忙得晕头转向时,而等到过年了,却没有意兴。唯一期盼就只是可以美美的睡个大懒觉。嘴里自我安慰着说过年,那不过是孩子们的节日。
  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记忆里的那种快乐,只因为长大,只因为社会进步后,可乐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吗?不,我们不再如孩子般为过年而雀跃,是因为过多的理性和现实感,让我们缺少了对新年、对未来、对快乐用心的感受。
  其实,过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更多的是给我们留出了和家人、和朋友、和孩子交流的好时机。平日里忙于工作或远在他乡的人们,借着这古今相传的特殊日子,回家了,聚在一起了。时时牵挂的老人们为儿女的归来开心不已,疏于联络的亲朋好友们借着拜年互相走动,甚至于对孩子一向要求严格的家长们也因为过年变得特别随和了。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9056
飞翔币
215146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49948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1-09
过年,一家团圆,温馨的场景。小时候的年味很浓,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不再期盼年的美味和新衣,也不登门拜年,开始电话问候和短信祝福,每天的日子都像过年那样富足。祝福!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