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他,大概三十多岁的模样,浓眉大眼,眉宇间透露出太多的睿智和霸气,棱角分明接近国字型的脸庞,正直似乎就刻在了他的脸上,无形中给人一种令人心生敬畏和仰视的错觉。
第一次见他,一身运动休闲装扮,外加一双运动鞋,刹那间,那样的气质混搭这样的装扮,似乎让人一时间很难从心里给出合适的定义,这到底是怎样的人?太多的疑问像是一个个好奇的因子时时冲撞着脑袋,让人许久疑惑。
第一次见他,也就刻下了他的名字--高明君。
席间,经作协主席介绍,才得知这位给人太多神秘感的年轻男人竟是我们彬县卫生局的副局长,他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自2009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医改,有效的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达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医务人员受鼓舞”的多赢局面。
看着他充满自信、骄傲,激情洋溢却也不乏满足的演讲,我的大脑功能甚至一度瘫痪,着实像极了吃饭噎着,磁带卡带,电源短路,一时间无法正常运转。也难怪,这些让人猝不及防的情节和尴尬的境地皆源于多年以来,我对于“局长”一词和被冠名这个官衔的粗浅认识。在我的印象里,局长似乎是每个系统的领军人物,首先是必须要具有五十岁左右的年龄再陪衬一套给人太多墨守成规气息的正装,可这位高局长却正好和长久以来烙印在我印象里局长的大众形象格格不入,此刻,如果说关注是一种快乐,那么好奇就是迫使我对高局长高度关注的一剂吗啡。
吃过早饭,高局长的车子在前面带路,几天时间,他陪我们作协成员参观了永乐红十字博爱卫生院、彬县第二人民医院、水口镇卫生院、底店卫生院、新民中心卫生院、彬县县医院等。只要是每到一个镇,他都会情不自禁地给我们介绍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每一个医院里让人感动的医疗事迹和感人的医护人员;每到一个村卫生室,他甚至都能很准确地叫上来每一名村医的名字;每到一个医院,他都是朴实的侃侃而谈,他会细致的为我们介绍每一个医院的院长和那里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谁曾知道,这竟是一位局长,一位年轻的局长,他的博学多才,他的事必躬亲,他的严谨细致似乎不言而明,每当看到他自信满足的表情,我的心里除了好奇和不解更多了几分钦佩。
就在和高局长的座谈中,我无意中得知,原来他也是从一名基层医生一步步做到局长的。听他说,在他还是一名医生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关乎病人生命的危急时刻,他们医护人员都会为了争分夺秒的抢救病人,而在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或是按压腹部时,任病人呕吐出来的脏东西流进自己的嘴里;如果遇到病人在做手术时,由于大便干燥,无法进行手术的情况,他们还得给病人拿手扣大便;如果遇到病人家属病急乱投医,将面临生产的孕妇直接交到他们这些男医生手里,而有的孕妇在来医院的途中羊水已破,以致会让羊水溅他们一脸;如果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家属来医院的时候没有带钱甚至没钱,但他们作为医生还是会不假思索、义无返顾的给病人垫钱医治。
听到这里,我震撼了。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常年在外服务于别人的父母、妻子、儿女,甚至没有时间给自己的亲人多一句嘘寒问暖,而致有些医生的家属也会半开玩笑的抱怨,“做他们的亲人还不如做他们的病人”。是啊,听到医护人员家属的这些种种无奈,可想而知她们是历经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和内心挣扎,而最终却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为她们亲人所坚守的事业默默理解和支持。虽然高局长还是那么不紧不慢甚至带点幽默诙谐的口气讲述着在他眼里很习以为常的这一切,但我却突然一阵心酸,让眼泪悬在了眼眶,作为医生,他们真的不容易啊,抢救病人的生命是他们的天职,但他们为了这一信仰,却牺牲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还有一件事对我感触颇深,以至我刚采风完回到家里就给母亲讲述了一遍,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便是高局长在无意间讲述到的一例手术,那是他在最初做医生的时候,由于医护人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两个人挤一张床睡觉,而手术室里的设施更是简陋不堪,就只有一张病床、一个氧气机,到了冬天的时候再加一个能勉强取暖烧炭的火炉子。记得那天他刚做完手术,旁边的小护士由于个子太矮,够氧气瓶的开关有些吃力,而把氧气瓶的开关没有关好,致使氧气外漏,氧气外漏加屋子里有明火,突然看到此情景,高局长条件反射似的说了声“快跑”,当时在手术室里的除了高局长、病人和那名小护士之外,还有病人的一儿一女,在那个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除了刚做完手术的那位病人老奶奶,其他人都发自本能的一溜烟跑出了手术室,当然也包括高局长。但刚跑出去没多远,高局长就突然意识到了那位病人老奶奶还在手术室里,他二话没说,迅速又跑回手术室里把那位老奶奶抱了出来,然后还进去关了氧气瓶,而病人老奶奶的儿女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高局长的无私奉献和舍己救人感动了苍天,还算天如人愿,没发生什么重大事故,只是事后,那位老奶奶就因为这件事情伤心的哭了很久,并训斥了她的儿女们。就在高局长的轻描淡述中,我只是隐约听到高局长说,“在那样生死攸关的时刻,是个人都会害怕的,但他作为一名医生,抢救病人是他的天职,他没得选择,他当时只是想,死了就死了,豁出去了”。
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更没有太多的煽情桥段,只是很平实的那么几个字,只是想到了病人。在这样的年代,作为一名医生,病人的亲人没做到的事情,高局长做到了,又一次我对他又生添了几分崇敬之情,但高局长却还是一样用半开玩笑的语句把这样的壮举两三句话带过,看着他那愉快的神情,我知道,他把拼尽一切力量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抢救病人作为他最该做的和最快乐的事,他朴实、完美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这八个让人顶礼膜拜的汉字,他做到了,真的做到了。而每当医院的院长和医生们夸赞他的时候,他却非常诚恳的说,“那都是他应该做的,不管是哪个医生遇到那样的情况都会那么做的”,那种谦虚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折服,让人惊叹!
又是一天的座谈会期间,我旁边新来的电视台主持人偷偷问我:“喂,你说,咱们的高局长到底会不会看病啊?”,我说:“当然会了,人家都算是手术专家呢!”她接着说,那她一会儿要去问问高局长自己最近眼睛老有充血的毛病该怎么治,她去了好多大医院都不见效,最后我见她问高局长时,高局长马上很热情的又是一边比划,又是一边安慰她本就因病有点郁闷和烦躁的情绪,然后告诉她该怎样治,最后还不忘殷切地叮嘱她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在一边,看在眼里,却感动在心里……
在高局长的印象里,每到大年三十和初一,医生们几乎都是在病人家里度过的,因为听说每到过年的时候,很多村子里在外务工的村民,挣到钱了,回家夫妻团聚,一家人和和睦睦的过个祥和的春节,可有的家庭却因为丈夫未赚到钱,以致发生家庭矛盾,甚至有的妻子因为想不开,而喝了农药导致家庭悲剧,而作为医生的他们,每每碰到这样棘手的情况就必须是随叫随到,因此,多数时候,春节留给他们最多的记忆都是围在别人家的床边,陪着别人的亲人过度过的。
就在我们采风结束后,即将返程的时候,只见一个乡镇医院的一名医学院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便兴冲冲的跑过来说:“高局长,我想请教您一些有关医学学术方面的问题”,只见高局长先是一愣,然后很亲切的告诉那位学生,“我喜欢听别人叫我高老师而不是高局长,因为我有个习惯,我只要一听到别人叫我高老师,我就会很乐意且情不自禁的想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他,我喜欢做那样的事”。别人都说他是性情中人,有人突然提议,让我们大家都各抒己见,说说高局一路陪同给我们每个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有人说他很幽默,有人说他很朴实,有人说他很严谨,但我说,他不拿架子、和蔼可亲、博学多才,年纪虽轻,情怀却大!
握手、再见,再附加一句“这几天的采风有您高局长的一路陪同,我们感到非常的轻松、愉悦,收获颇丰,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这是我们作协主席告别高局长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在一路采风期间向高局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个参与采风的作协成员最最诚恳和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回到家,只要闭上眼睛,采风期间所发生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反复倒带、继续,历历在目,时刻牵引那久久不能平静的我的心,外加那一股脑子的文字甚至标点符号,时刻准备着,在我的一声号令之下,倾泻而下。永远忘不了高局长的那句“领导对医生好,医生才能对病人更好,医生本就是一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职业”,如果说作为医疗系统的一位局长都能作为活例子给我们正能量,那么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的医护人员必将被激发出更多的信心和激情,携手为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终身,而对于我们这些与医疗事业息息相关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利。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此刻,我似乎看到了屹立于我县一角的放心工程、民生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医疗卫生事业,正灿如朝阳,熠熠生辉,时刻准备着为我县34万父老乡亲的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