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很多人恋家一样,我无时无刻不想家,想我那日渐衰老的母亲。
回忆如一台破旧的车,时而断断续续,时而疾速前行。我看着自己儿时天真的面庞在母亲面前笑靥如花,母亲心底漾起的暖流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水花。我一直觉得母亲的心底就是一片湖,甘于包容他人之辱,而乐于表露他人之善,将自己的境界展示出来,以美示人。
母亲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任何时候,她总是那么的乐观坚强,生活中总会有诸多不顺,就像时不时会光顾我们身体的感冒,抵抗力好了会很快过去,如若体质弱,便免不了要吃药打针甚至住院打点滴。生活何曾不是这样?强弱之间终究是有一方需要胜出的,而母亲就是胜出的那一方。记忆里很少有母亲的泪,刻下的永远是母亲那平静而祥和的面庞。
初中因为寄宿便不能陪在母亲身边,而每个周五的下午成了我和她之间默契的约定。记忆中那些个日子里总会有相同的光与影,夕阳下斜倚门前那棵高大的杏树等我归来的母亲,在天边橙黄色的落日的余晖里被拖长的影和母亲金色的面庞成了我永久的记忆。母亲从我肩头取下沉重的书包拎在手里,我挽着母亲的胳膊兴奋的诉说着学校这一周发生的新鲜事。母亲说每周五等我回家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幸福的傻笑。而此刻,我才突然意识到,母亲把等待当成一种快乐,我们却把等待当成是煎熬。
一个母亲的一生都活在等待中,上学时等我们放学回家,结婚后等我们回娘家,而老去时,依然在等我们常回家看看。这一辈子的等待让母亲倾注了所有的爱,我们在母亲爱的目光中长大,母亲却在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里长久地注视着,期盼着,担忧着,就那样一直一直的看着,从未离开过。
成长是由被爱到学会爱的过程,虽然最终学会了爱,却还是那么青涩。高考前的那段日子,我总是伤感的,很多次当母亲问我想吃什么好吃的她做给我时,心底就会无端的难受,因为怕被她看到担心,转过头来不及回答早已有泪水划过脸庞。或许是怕负了母亲那似海的深爱,也或许是考前焦虑吧,我总感觉自己欠母亲的,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我却是用一辈子都还不起的。
我常担忧,如若我的心头有一天突然没了这么一个牵挂,我的生命里还会有什么?我的人生将如何继续?我的成长我未来的路没了那长久的浓浓的爱的关怀,我将如何向前?每每想到这些,我才意识到我对母亲的爱有多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话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视这份爱,这份关怀;让我安心,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面对成长中的困窘,母亲从未走开,爱从未走远。
又是一年秋风萧瑟时,我置身于这座多元化的滨海之城,看着周围的纷纷扰扰,身旁的车水马龙,没了浮躁,更多的是沉静,是心底深处一直存在着的安然。我想这一切该源于我对远方亲人的牵念,想起离家时车窗外母亲那不舍和担忧的眼神,那渐渐在我视野里模糊的关于家乡的一切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融入了另一种生活中,虽然有诸多艰辛,但是必须学会适应,学会习惯,就像于丹说的:生活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巨大力量,是你爱上本来讨厌的。我选择了这种生活,就必须爱上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不再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物已多年,但那些细密的针脚和那些穿过的密密麻麻的线早已成了我记忆里最温馨的画面。这条线缝进了我的心底,这条路永远清晰,爱从未走远。如果有一句话想对母亲说,那便是: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女,但我要做母亲,就像今生今世你爱我一样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