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7-29
- 在线时间18933小时
-
- 发帖81000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5162
- 威望215767
- 飞扬币2753922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10002
- 飞翔币
- 215162
- 威望
- 215767
- 飞扬币
- 2753922
- 信誉值
- 8
|
1644年,张献忠攻进成都,兴高采烈地在皇城里登基称帝。西南一隅,换了姓,换了天。可谁能想到,两年后,他的头却被清军提走,部下鸟兽散,金银财宝被抢个精光。他不是兵少,也不是没钱,甚至一度富可敌国,兵马几十万。可这座江山,他自己都坐不稳。张献忠不是败在敌军,而是折在自己手上。他曾是反明急先锋,后来却成了四川百姓的噩梦;他曾在武昌称王,在成都登基,最终却身首异处。这个“创业天才”,把大好局势亲手玩成残局。今天就来揭开这个自毁长城的过程,看看一个本可封王称霸的人,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送上绝路的。 兵强马壮,敌不过他自己1643年,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攻陷成都,自立为帝。这个陕西延安出身的前捕快,一路打到西南,手下不乏骁勇之将,坐拥几十万兵马,成了当时局部最强的割据势力之一。他的兵不是流寇,而是被他一路打下江山收编的精锐军队,数目庞大,纪律严明。可兵强不等于安稳。张献忠自成都称帝后,立即展开一系列“治理行动”。他模仿明朝制度,设立官员,组织考试,却借着“科举”之名,把进京赴考的读书人集体斩杀。这一年,他刚刚坐稳皇位,却已经把四川的士绅阶层屠了大半。政策初衷不详,结果明了:读书人死绝,行政系统空心,地方治理全面崩溃。 他的“政策”迅猛直接,大开杀戒毫无过渡。从成都向西南、东南、川北逐步推进控制区,却不设地方保甲制度,不留安抚之策,只见军队进城之后的清洗和掠夺。有的村镇刚刚归附,第二天就满地尸骨。“杀一儆百”成了常态,“劫后重生”变成幻想。四川一地,张献忠掌控大权不过两年,百姓已被逼上绝路。据《张献忠屠蜀辨》记载,四川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饥馑,占到十分之七八;而死于张军之手者约占十分之一二。这已经说明一个问题:他建立的政权,不但不赈灾安民,还切断了百姓求生之路。灾荒之地不救,读书之人先杀,张献忠的统治根基从一开始就在自行掘墓。 到1646年,张献忠被清军伏击身亡。他的大西政权还没来得及“南巡”,就在四川彻底土崩瓦解。成都从天府之国变为尸骨之城,根基断裂,无人继位。清军入川,几乎没遭遇实质性抵抗。至此,一个本可和李自成并肩起义、一度封疆称帝的军头,亲手把自己推进灭亡深渊。 富甲天下,全花在作死上张献忠打下成都之后,不止坐了皇位,还坐上了金山银海。四川自古富庶,成都尤为富裕,他进城之后,把官府、富户、商铺掘了个遍,传言搜刮的财富按当今折算,可高达“3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金银财富,并没有被用于恢复农业、赈济灾民或修筑防御,而是统统进了他的“金库”,再从金库进入军费开支。张献忠搞经济,有一套逻辑——“抢完就杀”。不光商户被洗劫,就连被征服的民兵、农民也在交完粮后惨遭屠戮。1645年前后,他在川西、川北数次下令“空城”,强行将百姓迁出,然后就地焚毁,留下“人去城空”。四川成为空壳地带,不产粮,不收税,只剩死亡和废墟。 问题来了,他要这么多金银干什么?不是修路,不是筑城,也不是屯田,而是不断为“军需”输血。可惜,他统治下的军队,并没有建立稳定补给线,也未发展出地方守军体系。兵马全靠掠夺续命,银子再多也撑不起连年征战。一旦地方反弹或士兵哗变,整个政权立即脱节。成都之外,根本没有可控范围。张献忠不是不懂政务,他办过“科举”,设过“军政分治”,搞过“大西律令”,甚至还派出“钦差”巡视地方。但这些制度从未执行到底。他的统治方法只有两个字:“恐吓”。无论文人百姓,还是旧部新兵,人人自危,求活无门。 而就在这些年,四川大地旱涝灾并起。地方文献多有记载,“蜀地民食草根,夜奔郊野,屋舍焚毁者无数。”而张军除了征粮要钱,没有一丝救灾动作。百姓死绝后,他的兵也只能靠“迁徙人口”填补劳力,四川政权最终成了空中楼阁。1646年,他死于清军伏击。死后金银尽被搜走,他的帝国,连遗产都没留下。兵强财旺的政权,崩在自己人手上,靠的是“作”出了极限。 登帝不过两年,断头换了江山张献忠能称帝,不是靠祖宗荫庇,也不是凭世袭王权,而是一步步从陕西延安小捕快爬到军阀巅峰。他曾是明军中的反贼剿匪兵,后来因“纪律不合”被开除,从此踏上起义之路。和李自成一同加入高迎祥义军,两人南北对攻,一起被称为“流寇之王”。李自成主攻北方,张献忠主控南线。1643年拿下武昌之后,他兵分三路,分别控制湖广、江西与川东。1644年进成都时,他并未遭遇重兵阻击,可见明廷在西南早已力竭。张献忠顺利称帝,立国号“大西”,建立独立政权,按照史载,他设有六部、军机、御前侍卫等完整建制,称得上“草根帝国”。 问题是,兵马虽勇,但缺心腹。张的用人方式,强调“服从”大于“能力”。他反复迁移重将,甚至在怀疑部下时,直接斩首震慑。从1644年到1646年,两年时间换了六任大将,军事体系动荡不安。更致命的是,张献忠对敌情判断失误。当清军南下,主力驻守陕西时,他误以为仍可高枕无忧,派兵分散出征西昌、云南,导致兵力空虚。1646年,清军突然袭入四川,张献忠尚未完成调兵,便被击中坠马,当场被杀。 成都失陷,兵马瓦解,大西政权崩塌。剩余残部如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南逃入滇,另起炉灶。张本人死得太快,连一场像样的反击都没有打出来。他本人死后,其兵无斗志,钱无去向,城无防线,政权在一夜之间消散于风中。李自成虽败亡于吴三桂、清军联合夹击,但在山海关前后仍多次集结兵马反攻;而张献忠,只活成了死后被人洗劫的“富贵尸”。从称王、称帝,到坠马被杀,前后不过三年时间。他不是没天赋,也不是没机会,是太喜欢“掌控”,却又从不信任自己的制度。张献忠玩的是权术,结果被权术反噬,最终换得一句“命丧西川”的终局。他不是被打败的,是自己把江山打成了空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