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散文在如今是件不讨好的事。我不懂得这个专业,只仗着高尔基先生一句“文学就是人学”的话,就想着自己都中年了,人做了一小半,而且做人还算认真,加之觉得脸皮应该厚一点,就斗胆重建了这点爱好。
慢慢地,进来了,却觉得有些不自在。可以读的东西自然很多,但多在过往的老作家。不可以读的东西似乎也很多,但生活在这个时代总不读又担心沦为不识时务者,为时代所淘汰。于是,总做着半个身子进来,半个身子要出去的姿态,顾盼两端,成为了中年危机的一部分。
习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有很多文章做了很有见地的深读。我觉得,如果我们从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讲话所及命题则显得更加现实,而且是须持久面对,并加以解决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作为一个行外人,看到如今散文乃至文学阵地的天下,繁繁总总,但不外三分。一分是网络,如洪水,大浪淘沙,应有尽有。一分是各级文联、协会所属的刊物,有的坚守,有的转型,有的两头讨好,见机行事。一分是主流的阵地,如各著名的大型刊物和各级大报的副刊。这一类,我所及不多。但对于《人民日报》的《大地》,则于近几个月有空必看。
在广东这片人口和经济居于全国第一的土地上,看《大地》副刊有时需要有耐心和勇气。耐心自不必说,每一篇细细看下,你今天与朋友说话,大家所讲的微信、股市以及头版的热点话题,你一句也说不上。一天说不上,二天说不上,自己说不上,妻子和儿子也说不上,就慢慢地成为现实社会中的“持不同态度者”。所以,及之于勇气。
耐心和勇气问题,有时也源自于作品本身。在这片“大地”上,有时总会看到一片的大山大河大时代大人物。这是民族和文化的根本。每一个刊物都有自己的担当,这一类作品也应当有自己的功用,我时常从中得到鼓励和指引。我理解,这也许就是在体现作为副刊名字“大地”中的“大”吧。所以也是喜欢的。况且作为南方人,出生于小山小水间,似乎先天就理亏,需要补补这样的钙。但我更喜欢的是,体现了“大地”的“地”字气息的,也就是接了地气和人心的一类作品。
今天,要说的何道新先生的《衣钵》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作品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半桶水爱好者的坚持,是多么地必要而有价值,让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孤独和另类,让我觉得散文和文学,仍然“不远人”,不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