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3月,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十八周岁的傅常进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愿望,跨入了充满象征生命活力的绿色军营,来到祖国四大要塞之一的渤海前哨,内长山要塞区长岛县的北长山岛30团通讯连(后更名为特务连)服役,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有志青年来说,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是件很光荣的事。只要你一袭草绿色的军装,不论你出现在哪里,众人便不约而同的投来一种羡慕的目光,立刻会为你提供各种方便。而对于一个从农民家庭走出的青年,能到这所红色的大熔炉里去锤炼一番,不失为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更是一种荣耀与自豪。
自入伍的那天开始,他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上进争一流。政治学习认真、军事训练刻苦、内务整洁、大小工作积极主动、尊敬领导团结战友,很快便赢得了部队领导与战友们的信赖与好评,被连队选拔为报务员新秀培养骨干。
通常,被人们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通讯兵,尤其是报务员收发电报,技术难度大要求特别高,又是一项特别精细缜密的技术,从筛选出的骨干再到成为合格的报务员,成功率仅在百分之十多点,大多数人中途都被淘汰。首先,需有耐性和毅力学习26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快速书写法,其次是练习指法的敲打,然后是听力、判断力、抗干扰能力的练习。为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他不分昼夜与节假日,还是训练休息的时间,都是加班加点。有时为攻克一个难点,夜间练习是常有的事。为练好指法与敲打电键的协调技术,一气就得敲打出上千组甚至几千组电报密码。一段时间下来,由于用脑过度造成睡眠不足,烂嘴角和掉头发,右手食指指尖与中指指背经常被磨破,流血化脓,钻心疼痛难忍,但他仍咬牙坚持,直到后来都结成了老茧。俗话说“苦练出精兵”,经一年多的时间,便熟练掌握了收、发报业务的全项技术,被任命为第一班班长。1979年的5月,被团通讯股评为报务专业“一级技术能手”,为青春的风采涂上重重地一笔,迈出了生命中可喜的一步。
当年7月份,他又被连队任命为电台专业教练员。之后,又相继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和“四会三手”教练员。1980年的春天,他在参加南长山要赛区举办的全区报务员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12项全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誉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第二个“李霞”式的报务员。为此,下半年他被列为提干对象,并代理电台台长一年。之后,又被选派进驻南长山干训队进行长达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业考核他在全队360人中又脱颖而出,首获“全能第一名”,9门课程唯一获得900分、收发电报10万组无差错的优异成绩。因那时部队有不是党员也可以提业务干部的规定,他就把入党指标让给了一位面临退伍的老兵,可就在指标让出去没多久,提干政策却又变为不是组织成员的不能提干,致使他错过了这一次的提干机会。
欣慰的是加入了党组织后,他又赢得了一次提干的机遇。但命运的大门并不随时为机遇的“来客”而敞开,尽管是难得的稀有之客,也往往因命运之门的紧锁而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让这远道而来的“贵客”,也只有无奈地乖乖溜走。当他填好了提干表格,正准备上报进行考察审批时,部队却推出了干部制度的改革,并不再从战士当中提干,需直接从军事院校分配,提干也就此被冻结。当时,他心情一度很沮丧,内心充满了矛盾,脑海里也呈现出正反两面的较量。之后但又感觉到:自己参军已满五年,曾获得6次连嘉奖。虽没能提成干,但青春期却得到了历练、成长,由最初的一个农村愣头小伙,逐步锻造成一名军事过硬、性格刚毅、正直坚强的合格军人,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收获,不管咋说这几年兵没有白当!
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年底赶上部队裁军,作为一名超期服役的老兵,何况家中还有个对象已等他6年,家里人也三番五次的催他回去完婚,他便毅然决定报名退伍。虽然,团通讯股领导曾专门找他谈话,极力挽留他在部队继续服役,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于1981年初退伍回乡,离开他朝夕相处的连队和战友,告别了5年的军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