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遇到很多人一吃饭就大汗淋淋,甚至饭菜刚入口,就来不及吃去擦汗,后背经常湿漉漉。人体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致。正常的汗出,能引领暑热之邪外出,是防止热邪伤身的一条途径。随年龄增长,机体的功能逐渐减弱,会导致津液运行及代谢的失常,容易引起汗出异常。出汗太多会导致精气耗损,造成脏腑功能的损伤,出汗过多则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汗证也可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如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糖尿病等疾病。
1、自汗
是指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多属阳虚、气虚证。由于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见自汗。每当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尤甚。自汗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是指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属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入睡之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醒后卫阳归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能蒸津外出,故醒后汗止。盗汗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的患者
3、头汗
临床上“头汗出”症状的发生越来越多,这和现在多数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是汗出异常症中局部汗出的一种症状。“头为诸阳之会”,头汗出究其根源,总是由于“内热”的原因,是由于瘀热或湿热在体内,里热不能向外发散,只能熏蒸脏腑气血,里阳携内热蒸腾向上至头颈所致。应对措施用一些清热利湿、益气止汗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等来调理,使体内阴阳平和,阴平阳秘,则此症可愈。

4、半身汗出
或称为偏汗,是指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因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气血不周所致。
5、手足心汗
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易于出现手心多汗。从中医的经络学说来讲,手掌为脾所主,手心为心包经劳宫穴所在之处。手心出汗多,常与脾虚生湿及气血不畅、郁而化热有关。

治疗自汗、盗汗的中成药制剂
1、玉屏风口服液
主要成分为黄芪、白术、防风。功能:益气固表止汗。主治: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或体虚感冒。用法:10~20ml/次,2~3次/d。其药理作用主要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贞芪扶正胶囊
主要成分为女贞子、黄芪等。功能:补气养阴。主治:用于久病虚损、气阴不足之诸证。如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潮热盗汗等。
食疗方
1、猪肉浮小麦汤
瘦猪肉50g,浮小麦30g,黑豆30g。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可以辅助治疗自汗。
2、食疗药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有营养价值的食物,不宜吃生冷瓜果及蔬菜,还要适当节制房事。每天多饮水,维持体内正常液体量。
外洗方
麻黄根30克,煅牡蛎30克,白矾10克(冲),水煎泡洗手,1剂药煎2次,泡2次,1天泡1次~2次。
平时自汗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勤洗澡,更换衣被,保持身体清洁,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