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中俄共签订了四个条约:《布连斯奇条约》、《阿巴哈伊图界约》、《色楞额界约》、《恰克图条约》。这些条约都是雍正在位期间签订的,这些条约的内容比《尼布楚条约》更过分。
中俄边境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界得以确认,但是自额尔古纳河以西的边界尚无明文规定。中国方面从《尼布楚条约》签订、中俄规定东段边界起,曾多次建议俄国举行谈判,但俄国利用边界未划定的状况,蚕食蒙古大片土地,一直拒绝中国的建议。清朝政府希望能够尽早划定该地界,但是俄方认为拖延划界更为有利。对此,清朝政府将双方贸易与边界问题挂钩,限制俄国在中国的贸易行为。
1725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任命“特遣驻中全权大臣”,来华谈判商务和边界问题,俄罗斯大臣带了1500名卫队,总共2000人。在来北京的途中,频频与噶尔丹部叛乱势力联系,鼓励他们叛乱;更大肆收留中国逃人,并将岗哨前移,力争在谈判、划界前多占一些中国土地。
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谈判,中国代表与俄方代表于1827年8月31日(雍正五年七月十五)签订《布连斯齐界约》,后又于11月2日,签订《恰克图条约》。
恰克图
《布连斯奇界约》是在两国平等状态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境,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依岭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允许俄国人在中国传教;双方对逃犯、越境行窃和杀人犯需严拿治罪等等。
清朝疆域
随后中俄双方派出界务官,分组前往恰克图迤东和迤西,划定地段,勘分国界。在勘界过程中,俄方进一步将一些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入沙俄版图。勘界结束,双方分别订立了《阿巴哈依图界约》和《色楞格界约》。这两个条约实际是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的细化,在东面设置了六十三个界标,在西面设置了二十四个界标。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满洲里由内陆城市成为了边境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