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古丝绸之路开始,就远销世界各国,闻名于世。直至今日,瓷器的使用也是十分广泛的了。由于瓷器极不容易保存,存世的官窑瓷器也为数不多。一些瓷器极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很受人们的追捧。因为瓷器真假很难断定,就有了专门鉴赏瓷器的人。俗语说,有眼不识金镶玉,对于不懂瓷器的人来说,面前摆着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你也以为是一个普通花瓶。这不,今天就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喂鸡的碗被老太卖了80元钱,可后来经过鉴定价值上亿,专家看到后也感叹:可惜了这么好的东西,却拿来喂鸡!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天上午,北京文物局来了一位农村老大娘,手里拿着一个碗。推开门便把碗放在了文物局工作人员的面前。老大娘说:这只碗是在家里喂鸡用的,跟平时见到的碗不太一样应该是个古物,现在想换一点钱。工作人员便接过来看了一下,碗身由于长时间磨损,有很多的污痕和刮痕,便没有太在意。跟老大娘商量了之后,老大娘同意以80元的价格收购,之后便高兴地拿着钱走了。

老大娘走后,工作人员便清洗了这口碗,整个碗的纹路清晰了起来。碗身为蓝色,白点如雪花一般洒在蓝底之上,十分漂亮,工作人员顿时感觉这口碗不一般。接着把碗底的泥土也洗了干净,这一洗把工作人员吓一跳,只见碗底写着“大明宣德年制”这六个字。凭
经验,这口碗绝非凡品,于是赶紧汇报。接到消息后,相关专家立刻赶来,经鉴定是明代宣德年间,由景德镇烧制的洒蓝釉
精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这口喂鸡的碗原产于景德镇,是宣德年间官窑的瓷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口碗原来是宣德皇帝玩骰子用的,也是宣德皇帝珍爱的瓷器。此瓷器烧制难度极大,成功率极低,在当时也是珍品中的珍品,也只供皇宫使用。据专家考证,烧制此碗十分繁琐,首先要烧制白釉,然后由绘画高手手持沾有青釉的竹管,将青釉均匀吹在瓷胎的表面。必须一次性完成,并不能有任何的闪失。然后在放进官窑里烧制一段时间,直至蓝色瓶身散满雪花才算成功。此法烧制的过程太过于复杂,成品率极低,存世也更少了。

自宣德以后,制作的方法和工艺,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渐渐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方法。后人根据民间口述,参考实物始终无法制作成和当年一样风格的瓷碗了。可见,当时制作的水平之高,也是现代人无法比拟的。加上老太太那口喂鸡的碗,存世的也仅仅只有三件,现在一口碗价值上亿元。工作人员听后,赶紧去找那位老大娘,只可惜老大娘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更无处去寻找。至今这口被老大娘卖80元的喂鸡碗,存放在国家博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