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
从区划上看,现在的轵城只是济源的一个乡镇级辖区,但是,这个小镇的历史,竟然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远远早于济源的建制。据《盐铁论》记载,当时的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
“轵”,是一个非常冷僻的汉字,据《现代汉语辞典》解释,轵是指古代马车上车轴的末端。这座古镇为什么会以“轵”命名呢?
出东轵城向东行去,田野里这道长满了蒿草的田埂,就是古轵城的一段城墙,尽管已经经历了20多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当年夯土筑城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可以看到每层的夯层,这是当初经过夯板,压制而成,如果我们看得多一段的话,可以看到春秋的小夯筑墙和战国的每层夯筑墙,如果剖开这个剖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夯窝。
战国时期,轵城先为韩国都城,后为魏国重镇,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设为轵县,直到汉代成为封侯之地,更是富甲一方。据说,现在的大明寺就是当初轵侯刘朝祭祖的地方。
轵国古城是从东周开始修建的,然后后来逐渐封王,直到汉代,达到了它的顶峰,版图、城市的规模,以及人口都达到顶峰。当时衡量富还是穷,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经济,在轵国故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从济源轵国故城中王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布币,而这些布币里面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就是不仅仅是济源生产,来自当时的全国各地,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生产各国的钱币,作为商品交流的媒介物,这些布币集中在济源轵城中王村出土,这就说明了当时这是商品交易的集中地。
轵城发现的古墓,以汉代墓葬居多。据专家考证,汉代盛行“视死如生”的丧葬仪式,尤其是一些贵族,生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环境,都要用模型的形式在墓葬中体现。
从七十年代到现在,出土的墓葬已经有几千座……2006年6月份,轵国故城被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其中就包括泗涧古墓群。
“这就是城墙的夯土层,当时是经过夯板压制而成的。”来到轵国故城,曹国正先生指着城墙上浅浅的叠痕说,“你来得不是时候,现在杂草和树木都把城墙覆盖了,要是在冬季,我们还可以看到春秋的小夯筑墙和战国的每层夯筑墙,剖面上还可以看到夯窝。你别看现在城墙的样子不起眼,在当初却是个伟大的工程,要是城墙周围的农作物收割了,你站在下面,依然会感受到它的高大。”
不用等到农作物收割,走上蒿草和蒺刺覆盖的古轵城城墙,往昔似乎已模糊可见。
尽管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尽管高高的玉米漫漫涣涣地分散在城墙周围,但居高而望,城墙清晰依旧,一个方城的轮廓依旧。
只不过是城里的主角变了,原来的繁华所在,如今成了肥沃的良田。.
在春秋时,封赐是君王对臣下的一种奖励方式,有时候甚至成了滥施的恩赐,但被封地的臣民有的能接受被封予他人的事实,有的却未必愿意。这样,在其时便有一种特殊的政策,受封赐的人,对其被封地不愿降服的臣民,可以武力讨伐征服。
就这样,仓葛率阳樊民众退聚东南二十里驻守,“始以战车列卫(卫通围),继而筑城”。“轵城”一名,即源于此城初以战车列卫(“轵”字意为车轴端或车厢西边的栏木)。因在古代,车毂、车轴末端、车厢两侧的栏木都称“轵”,所以,“始以战车列卫”的这座新城,就被称为“轵城”。而这种独特的城防营造方式,在古代或者说在古今中外,搁到吉尼斯大全里,恐怕也是最独特的。
轵国故城 - 轵城都城的衰亡 经过春秋战国的营建,至战国中后期,轵城已富冠海内,成为天下名都之一。自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轵邑归属秦,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置轵县(属三川郡),轵城一直是军事重镇。
“到西汉初,轵城的城市经营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期。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扶持,轵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公元前187年,吕后封汉惠帝之子刘朝为轵侯。并在轵国西北隅兴建宫殿区,在涂沟水东岸设祖庙,即轵侯焚修香院。
自春秋战国至西汉,诸侯王的权力较大,他们以“造城以守君,筑部以安民”为立国安邦之大计,在保留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大兴宫殿、祖庙和墓地,封地民众也陆续迁入城内,轵国逐渐繁荣起来。汉武帝中期,皇室逐步消减诸侯的权力,废除诸侯国,轵国也被废除。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封李寿、寇赞为轵侯,轵城经营得以延续,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轵国故城从东周开始修建,后来逐渐封王,到有汉一代,基本达到了它的巅峰,无论是版图、城市的规模以及人口数量都达到顶峰。”济源市博物馆胡成芳书记说,“当时衡量诸侯国富有还是贫穷,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经济,在轵国故城,商品经济是非常发达的,博物馆现存有从济源轵国故城中王村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布币。布币是当时商品交易媒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这些布币不仅有轵国生产的,也有来自当时全国各地的,有十几种之多,这是因为,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生产各国的钱币。作为商品交流的媒介物,这些布币集中在济源轵国故城中王村出土,说明当时这里是商品交易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