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390阅读
  • 8回复

小年习俗 小年时要做的事情你知道吗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6097
飞翔币
215074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35438
信誉值
8

今天是小年了,到了小年这一天,我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我国各地过小年的时候也有不同,小年过去也马上到了新年,很多人应该也会好奇,明明快过新年了,为什么会有小年,小年有什么由来?下面会有详细的解答哦。
   小年习俗之吃饺子  民间称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小年习俗之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小年习俗之大扫除  到了腊月我国人们就开始准备过新年了,在腊月的时候各家开始准备一些过年的事情。扫尘是我国的一大习俗,主要是为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这时各家各户都开始仔细的打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小年的扫尘是要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也是从里到外的打扫,家里的主妇这个时候会将家里面的床,家具等等用东西罩起来,然后用头巾将自己的头蒙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打扫之后,也开始用水冲洗地面。保证房子里面一尘不染。这时我们也会看到家里面或是店铺也会焕然一新。然后家里面也开始贴春联,活灵活现的门神,也会开始贴一些抬头见喜比较有寓意的春联。  小年习俗之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小年习俗之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小年习俗之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习俗之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多,内容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小年是哪天  小年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例如:对北方人来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对河南人来说,正月十五是小年!  对部分南方人来说,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江、浙、沪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安徽北部和南京称元宵节为小年;
  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是小年;  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把除夕当做小年!    小年的由来一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小年的由来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的由来三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结语: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年的习俗我国人们对小年都不陌生,小年的来到也说明了春节马上就要来了,所以小年的到来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很开心,这时在外的游子也开始准备回家的事情,也是一年很开心的时刻。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FLY版主
发帖
806097
飞翔币
215074
威望
215767
飞扬币
2735438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0-01-19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农历的小年
也是祭祀灶神的日子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灶神又称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依照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大年三十返回人间。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来决定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祭灶神寄托了老百姓一种辟邪、除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灶神”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一说,灶神,名“张单”:东汉许慎《五经通义》曰: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灶神名唤张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个女儿,皆名为察洽。
一说,灶神,即为炎帝: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炎帝于火,死而为灶。”
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则认为灶神为女性:庄子《南华经》中说“灶有髻”,晋朝司马彪解曰“着赤衣、状如美女”。后世民间大概觉得红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稳重,后来便用灶神奶奶将其取代,并与灶王爷并肩而坐。

南北之别

祭灶演变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才出现了小年的“南北之别”。满族人信奉萨满,每年腊月廿三,皇帝都会在坤宁宫祭祀萨满神祇,腊月廿四再行祭祀灶神。但到了雍正帝时,觉得其前后只差一天,分开祭祀既麻烦又浪费,所以将祭灶合并到了腊月廿三。自此王公大臣随之更改习俗,在北方民间也就推行开来。而南方由于历来远离皇权中心,因此小年“腊月廿四”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祭灶王,自古流传有固定祷词,最为常见的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版本二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丰子恺《过年笔记》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

关东糖,又叫“祭灶糖”、大块糖、麻糖,既是祭品又是食品,过小年必不可少。传统意义上,只有小年时节才会制作售卖。关东糖以麦芽、小米熬制而成。

老舍《北平的春节》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传说,每年小年这一天,玉帝会派灶王巡视各家各户,稽查人间善恶,“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不合要求的将会被剥夺阳寿,所以这一天,每家每户必备甜食上供灶王,“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

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扫年,即为“扫房”,“扫尘”。“扫年”与“祭灶送神”密切相关,简单点理解就是打扫干净屋子,给路过人间回到天庭述职的神明一个好的印象。这一习俗自上古时期就已开始。“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叫“扫陈”。年节扫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扫尘蕴含了人们 “辞旧迎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打扫干净了屋子,窗明几净,全家焕然一新。之后就是开始各种过节的装饰活动咯。春联,起源于桃符。“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自明代盛行至今。

冯骥才《春节八事》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春联,是: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第二幅春联诞生在240年后的后蜀宫廷,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小年是朝着家的方向,踏归流年;奔着春的背影,逐步新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此刻,耳畔响起那首悠远又熟悉的歌谣,迎新备年货,游子奔归途。
这回,年真的近了。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93302
飞翔币
256941
威望
224893
飞扬币
274908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0-01-19
来看一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93302
飞翔币
256941
威望
224893
飞扬币
274908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0-01-19
也就看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93302
飞翔币
256941
威望
224893
飞扬币
274908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0-01-19
不错,了解了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725072
飞翔币
457420026
威望
25662
飞扬币
326800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0-01-19
来看看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725072
飞翔币
457420026
威望
25662
飞扬币
3268007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0-01-19
了解一下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631219
飞翔币
219977
威望
3986
飞扬币
3204535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0-01-19
多谢分享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52628
飞翔币
48412
威望
39522
飞扬币
904681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0-01-20
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