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带宝宝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宝宝有时候安静地坐着,突然间就开始发脾气,或是打人、扔东西,或者是举起双手就拍打自己的头。
有宝妈说,自家孩子有时候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候还会利用手边的东西发出各种 刺耳的声音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可是,有时候即使宝宝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反倒不满意了,咿咿呀呀地表示自己的不满。
大图模式[font="]宝宝1岁左右进入“脾气期”其实,1岁左右的宝宝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因为1岁左右的宝宝,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脾气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手部能力的发育也逐渐发展,手部力量逐渐形成,宝宝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或者是出于缺乏
安全感的缘由哭闹。
大图模式[font="]但是,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时候并没有形成,他想说的话,想要的东西都不能像我们大人一样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述出来,也没有自己判断力——这么做对还是错,他只想要自己的想拿到的东西或者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宝宝只能通过肢体的动作来向家长表示自己的需求,比如说爬、或者用手抓。有时候家长不理解宝宝的“语言”,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进入一个情绪化的“脾气”阶段,哭闹、拍打自己等。
大图模式[font="]父母利用3招,帮助宝宝控制情绪,培养宝宝好性格1.多抱宝宝
宝宝发脾气有可能是出于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需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给宝宝安全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抱一抱宝宝,抚摸宝宝的后背,或者是让宝宝拉住自己的手指头。当宝宝和父母有一定的肢体接触时,能够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气息,从而在内心建立安全感。
大图模式[font="]2.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想要的东西具有危险性,或者是家长实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比如说,提一些宝宝平时会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是东西的名字,宝宝一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般都会先停住哭泣,视线定在某一处。
家长这时候再多和宝宝沟通,轻声说一些安抚宝宝的话,宝宝的情绪逐渐缓解,注意力被转移之后,自然会停止哭泣。
大图模式[font="]3.“延迟满足”很多宝宝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但是家长不能因此就对宝宝的需求有求必应。
家长要适当地对宝宝进行“延迟满足”,让宝宝知道,不是所有东西发脾气或者哭了就能得到,有时候发脾气反而会更加不得到。
在满足宝宝情感需求的情况下,学会适当延迟满足,让宝宝学会安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