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让人想到的是归乡,是团圆,是热烈,是忙碌,是那艳艳的中国红……
“年”在中国人的心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一介草民,都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愫,在这个独属于中国人的节日里,他们都会不远万里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家中回家过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小时候过年,腊八节一过,大人们就开始商量着,计划着置办哪些年货,买几斤猪肉,几斤粉条,蒸几锅馒头,买几挂鞭炮……
现在过年,如果不是因为有年假,可能你会恍然惊觉:哦,腊八粥早就喝过了,马上过年了!还要不要准备点年货?
小时候过年,大人们总是奔向拥挤热闹的集市置办各种年货。总是盘算着一次就能买全所有需要的东西,可回家一合计,还是少这少那,总免不了再一次次骑车奔向那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于耳的熙熙攘攘的集市。
现在过年,曾经热闹的集市冷清了许多,再也没有了过去摩肩接踵的壮观。超市、商场人头攒动,整齐的货柜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任人挑选。
小时候过年,人们买年货用的是装在钱包里,暖在手心里的钞票和钢镚,一不小心还有被小偷盗走的危险。
现在过年,人们买东西基本没有了现金,而是变成了手机支付。支付宝、微信扫一扫,不用找零,不用防盗,方便又快捷,就连卖菜的老奶奶老爷爷也会拿出二维码说声“扫一扫”。
小时候过年,孩子们最盼望的是好吃的。白白的馒头,肥肥的猪肉,炸的焦黄的焦叶子和姜丝丝,一把炒花生,都会把孩子们馋得口水直流。
现在过年,孩子们最盼望的是放假尽情玩。各种各样的零食和水果摆在盘子里,孩子们却视而不见。
平时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再加上父母的额外作业,还有周末的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压的孩子喘不过气,哪里还有闲暇?唯有寒假中过年的几天,才能尽情玩耍,彻底放松自我。
小时候过年,孩子们最盼穿新衣。一家姊妹好几个,一件衣服老大穿小老二穿,老二穿破,补个补丁老三老四接着穿。过年能穿件新衣服,心里比吃蜜还甜。总是不停地招摇过市,恨不得全村的小朋友都能看见。如果是女孩,头上再戴朵新买的粉红色布花,激动的心比花还美。
现在过年,大人们依然会带孩子买新衣,穿的漂漂亮亮迎新年,可穿新衣带来的喜悦感好像已锐减。
小时候过年,年前八九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蒸馍馍。这么庞大的工程一家肯定不能完成,一般要两三家合作,婶子、大娘、邻居一起上阵。在大锅上套上两层笼屉,一家的馍馍都要蒸上一整天。蒸好的馒头、菜包,豆沙包,黄团子,飘散着浓浓的水蒸汽,一个个被晾在干净的芦苇箔上,然后再放进簸箕、框子和篮子。
现在过年,蒸馍馍早已经不再是重头戏。仪式感强的家庭可能会在春节前两天分别蒸锅馒头、菜包子和豆沙包,有的干脆在馍店买上几斤带回家。
小时候过年,饺子馅一弄一大盆,一直吃到变了味。蒸好馍馍,炸好丸子,家家户户不断传来“啪啪啪啪”剁饺子馅的音乐声。萝卜,粉条加猪肉,最后掺和在一起搅拌均匀,居然满满一大盆。
现在过年,剁馅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去肉铺搅点馅,回家加上葱姜调料,除夕中午吃一顿,初一早上再一顿,正好不占餐具不占盆。
小时候过年,肉总要等到除夕那天才煮好用盐腌起来。不管多与少,不出正月十五绝对不能吃完。因为家里断断续续会来客,随时可以拿出一块肉来炒菜招待客人。等到正月十五一过,客人也基本来过,才可以放心把肉吃完。
现在过年,肉再也不用用盐腌,买来洗好,切块放冰箱,可以保证安全地吃上半个月。
小时候过年,大家喜欢骑着自行车往外面跑。特别是大年初一,姑娘、小伙,大人、小孩,拜完年,开始结伴去看电影,逛街。
现在过年,大家千里迢迢开车往家里赶。不管车票多么难抢,不管道路多么拥挤,依然坚守初心——回家。
小时候过年,孩子们最热衷的游戏是打拉子。一棍子能打出几十米,无论打拉子还是喝拉子,总会热的头上丝丝冒汗。那激烈的游戏引来一群群围观者。
现在过年时,孩子们最热衷的游戏是“王者荣耀”和“吃鸡”。“葛优躺”在沙发里或者埋在被窝里,瞪圆了“四眼”,握紧了手机,口里念念有词,不停地忙着“打野”。
小时候过年,人们忙着贴春联,贴门神。那时候的人们总喜欢让威武霸气的秦琼、尉迟恭来帮助驱邪避鬼、保卫家宅、保护平安、降临吉祥等。
现在过年,人们忙着贴春联,挂挂件。那红红的辣椒代表着好日子越来越红红火火;那长长的“年年有鱼”象征着生活越来越富足,年年有余。那一串串耀眼的中国红,传递的是喜庆与吉祥。
小时候过年,几毛、几块的压岁钱都能让孩子们高兴好多天。拿着那些五角、一元的崭新的票子,开心地不知道藏哪里好。
现在过年,孩子们收到几百甚至几千的压岁钱都觉得少,总想着买这不够,买那也不够。
小时候过年,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先来到爹娘跟前,端端正正,郑重地给爹娘磕两个头。然后放鞭炮,吃饺子,再集合一大群同辈,依次去村里的长辈们家磕头拜年。
及至走到跟前,哗啦啦跪在地上一大片,那浩浩荡荡的队伍着实壮观。年长的老人们也只能一手一个,紧紧拉住最跟前的两位,不停地和大家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