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布走出国门“布”满全球,带你走进“布”一样的柯桥
浙江绍兴不仅有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因绍兴盛产的黄酒,和小学课本里孔乙己的茴香豆,而为我们一代代人所熟知。而今天的绍兴柯桥,因为其先进的织布工艺,和遍“布”全世界的销售网而闻名于世。

在绍兴这一带,因为其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和盛产棉麻类作物,这就为纺织业
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保障,也为柯桥布匹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柯桥的纺织业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却不曾想到在那个时代,越地“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的盛况。柯桥人用勤劳的双手,已然将纺织业打造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
到了隋朝和唐朝时期,柯桥出产的越罗名震天下,成为贵族和有钱人争相购买的奢侈品,可见其工艺的精湛,得到世人一致地认可和追捧。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有看到价值千金的蜀锦,唐朝诗人杜甫在《白丝行》中写到“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而人们则将“越罗蜀锦”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声名高贵的物品。

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柯桥更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盛名在外,全国各地的商号想要购入高质量的丝绸,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柯桥。因为这里的丝绸质量上乘,而且品类繁多齐全,能够满足各路商家的多种需求。
一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柯桥的布匹生产和销售依然红红火火,当地有将近3000家的纺织作坊,家家户户都从事着纺织类的劳作和生意。在当时的整个柯桥,平均每年就有20多万匹的丝绸用于
交易,随着穿梭不息的船只销往全国各地。
因为柯桥地处南方,这里水域四通八达,30多年前的柯桥,在世人的眼里还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河边布街”,河面上的各色船只来来往往,都在忙碌地进行着布匹的交易和运输。
在那个逝去的年代,柯桥的“小船户头”们日复一日,摇着橹撑着船,在荡漾的水面上奔波,与慕名而来的四方来客们交接,频繁地进行着布匹的交易。

曾经的柯桥也因为地域划分的变革,而一度失去充足的原材料供给,当地的纺织业也因此一度走向下坡路,暂时告别了曾经辉煌的过往。
一直到1988年,绍兴轻纺市场落成并投入使用,这可是一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市场,在当时是浙江省最大的室内专业布匹
买卖市场,给柯桥的布业生产和交易迎来了勃勃生机。
在1992年,经过四年的打拼和积累,绍兴轻纺市场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逐渐在全国崭露头角,一举成为我国第一家拥有“中国”冠名的专业级市场,也让柯桥布业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而今天的柯桥,面对时代的变迁,还有口罩事件的影响,没有在困难面前趴下,也没有在挑战面前躺平,而是积极地融入新时代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疫情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柯桥布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柯桥人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也迅速转变思路和模式,通过网络直播和网上交易,不仅将柯桥的布匹销往全国各地,也使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柯桥的布匹“布”满全球。
柯桥人靠布业发家,但是并没有闭门造车,在每一次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时候,都充满激情地接受时代给予的机会。柯桥人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勇气,让世人认识“布”一样的柯桥。#丝路柯桥 布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