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但是网上各种声音都对于这件事件有着不同的评论。
我曾经一度以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和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的氛围是分不开关系的,也就是我认为这个悲剧的第一责任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直到我们家庭围绕着这件事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果是这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家长的不以为然,学校的心理管理的疏忽,和教育理念在实际情况下的具体实施情况,都是有很大的关系。
你很难想象,一个月收入只有几千块的家庭,当生存都成了一种问题,抛弃物质基础谈教育这是不理智的行为。
我们能做的,不能是指责,不能是批判,而是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避免在我们身边发生这种类似的事件。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可当你真正走过他走过的路时,你连路过都会觉得难过。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事实真相,你了解的,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也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观点去随意的指责些什么,批判些什么,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根本不可能方方面面的去了解那么清楚,更不可能去感同身受,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悲剧本身。
孩子就像是花朵,虽然美好,也同时很脆弱,我们要时时刻刻关心,保证这朵花可以结出属于它的果实。
教育的意义也是如此,每一朵花不一样,结出的果实也不一样,读书本身是如此让人快乐的一件事,为什么就对人的思想压迫到了如此的地步。
我们是要优秀,同时培养各自的吃苦精神,但是有多大能力搬多大能力的砖。

只要孩子三观正常,正常的学习,并且完成学习任务,拥有开朗的性格,健康的身体,虽然孩子是后进生,我依旧觉得孩子是无比优秀,无比可爱的。
优秀并没有什么标准,你能说一个善良但是学习暂时不是那么理想的孩子不优秀吗?
分数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功利化的读书,会让孩子丧失读书的本质目的。
读书的目的,是求知,是获取智慧,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结果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一种目的。
分数不高,只要锲而不舍,总会学好的。
要永远积极乐观,不能压抑,更加不能否定自己。
罗翔说过:“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
所以,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步骤,只要我们学习有所所获,认知有所突破,我们就都是快乐的,每个人的步骤不一样,有些人崭露头角的很早,有些人却是大器晚成。
只要心中有热爱,哪里都是充满幸福和感恩的。

所以教育要注意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的考试测验,老师更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而阴阳学生,家长更加不能把自己生活不如意强加给孩子,妄想让孩子的成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学会尊重和理解,才是让悲剧发生的概率越来越低的途径。
愿胡同学的父母,早日从悲伤走出来,愿致远中学有所感悟,付出该付出的责任,愿每个孩子都可以眼里有光,心里有梦,脸上有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