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 ,有几个印象,比如夜上海,比如上海滩。80年代初的上海,是个不夜城,歌舞升平。当时的香港,也是歌舞升平。那个年代的港台歌,很多都是翻唱日本的。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香港的情况。“香港歌王”陈百强,曾经是台湾滚石公司的力捧小天王,1993年因病离世,当时滚石唱片为了宣传新专辑《金枝玉叶》而特意把陈百强请到了台湾做宣传。可是在台湾宣传期间却发生了一个很尴尬的事情,陈百强本来想请邓丽君来唱《夜来香》,结果邓丽君没答应。

后来陈百强再去找邓丽君唱《夜来香》时,邓丽君就答应了。这就很尴尬了。如果陈百强当时知道台湾去了一个香港明星唱邓丽君的歌,会是什么结果呢?

因为当时日本流行音乐在台湾是个空白市场,所以很多歌手都去日本发展了。很多歌手都唱过与日本有关歌曲。比如 Beyond的《海阔天空》(注:此曲是黄家驹在日本期间创作的,并非日本本土歌曲)、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等都是翻唱日本歌曲而来的。那时候港台歌坛也不是没有一些优秀歌手。比如郑少秋、钟镇涛、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张国荣等等都翻唱过日本歌曲。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有一个现象叫“国语歌西化”。在这段时间里,很多港台歌都是翻唱日本歌曲而来的,包括香港四大天王也或多或少地翻唱日本歌曲。
而之所以翻唱日语歌曲,也大多是因为以下这几点原因。

1、歌曲内容方面。其实当时的台湾和香港,都有国语歌西化的倾向,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香港的国语歌西化是将英文歌词翻译成国语歌词,而台湾的国语歌西化则是把日本歌曲歌词翻译成台湾 国语歌词。在内容方面,当然是日本歌曲更具流行度,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华语歌曲则因为涉及到很多中国文化,所以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接受了。

2、文化差异方面。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和日本在文化上是有一些差异的,比如日本人普遍认为日本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而台湾的历史比较短,相对来说更年轻,所以这方面的差异就没有那么明显。另外,因为台湾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所以台湾和大陆文化上有一些差异。
比如在音乐方面,大陆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是以流行歌曲为主。而台湾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以摇滚、爵士等现代音乐为主。而港台音乐大部分都是以流行音乐为主。所以,在文化差异上也有一些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这也影响了港台的流行音乐出现了很多翻唱日本歌曲的情况。

3、音乐市场方面。现在的音乐市场,基本上是美国和日本两家垄断。不过当时香港和台湾的市场也有,只不过不够大而已。比如在香港,罗大佑是因为当时香港流行音乐市场的空白,所以才翻唱了日本歌曲。

4、创作人员方面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创作人员主要是台湾流行音乐教父级的人物,比如徐明仁、张信哲、王杰等,这些人都是台湾本土培养起来的创作人员,他们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很大,很多都是从日本引进。在日本流行音乐发展起来以后,台湾本土培养的创作人员也慢慢向日本靠拢。
而香港本土的创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内地,尤其是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像香港四大天王中的刘德华、郭富城、黎明都是内地培养出来的歌手。那时候香港本土音乐和内地音乐还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随着港台交流越来越多,港台歌手去台湾发展之后,就有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歌曲。

5、歌手个人原因翻唱日本歌曲,也不一定是因为喜欢日本音乐,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迎合市场,让更多人喜欢自己的音乐。比如香港四大天王中的张学友,他曾说过,他在日本开演唱会的时候,一次会唱到1000多首歌曲。而且他认为日本歌曲是很容易上口的,所以他自己也爱唱日本歌曲。又比如现在的一些男歌手,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和粉丝。比如郭富城,他出道时就喜欢唱国语歌,后来为了迎合内地市场才改成粤语歌。
其实,不管是中国歌曲还是日本歌曲,只要是正能量的,有积极的社会影响的,我们都可以去鼓励、支持,这样既能促进自己国家文化发展,又能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当然,我做这篇文章也并非是要宣传日本文化,只是对曾经港台音乐的涉日性质做了个分析而已。因为历史和民族的原因,我们对日本是无法原谅的,也不可能原谅。我们年轻人更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 班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