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102阅读
  • 10回复

[转帖]香港电影1——没落之路

楼层直达
z3960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770593
飞翔币
207694
威望
215657
飞扬币
2511651
信誉值
8



辉煌


1982年,香港电影业出现了有趣一幕:争斗十几年的邵氏与嘉禾突然联手合作,两大公司轮流供片,在旗下电影院相继双线联映嘉禾的《奇门遁甲》、《八彩林亚珍》及邵氏的《如来神掌》,后来甚至联合摄制电影《七小福》。
究竟什么原因促使“敌人”暂时变为“朋友”?毫无疑问,只有利益!之前的香港电影市场主要是邵氏与嘉禾双雄争霸,进入20世纪80年代却冒出一个新艺城,1982年春节以一部《最佳拍档》狂卖2600万港币,突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打垮嘉禾的《龙少爷》及邵氏的《十八般武艺》。


随后,新艺城推出的《难兄难弟》、《夜惊魂》、《小生怕怕》亦荣登同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论其票房声势,俨然已与邵氏、嘉禾三足鼎立!
不过,在邵逸夫和邹文怀眼中,他们真正的商业对手并非新艺城,而是为新艺城投资的幕后金主——“金公主”(除新艺城外,金公主当时还投资陈勋奇的永佳公司,“永佳”创业作《提防小手》亦以1100万票房名列1982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
所谓邵氏、嘉禾、新艺城三足鼎立只是表面,实际则是金公主、嘉禾、邵氏三大华语片电影院线逐鹿香江。要知道,如果没有院线支持,排定最佳上映档期,再好的影片也难卖座。
上世纪80年代,院线制度成为香港电影业的经济支柱。除了邵氏、嘉禾可以自产自销,其他独立制片公司只能被院线“招安”,依靠他们提供资金拍摄电影。
反过来讲,金公主院线想获得稳定的片源,也只有资助新艺城、永佳,甚至后来的徐克电影工作室和李修贤的万能影业,这样才有资格挑战邵氏、嘉禾两大院线。


与此同时,嘉禾联合邵氏打击金公主的“双线联映”战略亦危机重重,原来邵氏作品几十年来都是片场流水线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所以双线联映的结果往往是制作精良的嘉禾电影大收旺场。
邵氏获利既少,脸上又无光,绝非长久之策。于是,邵逸夫审时度势,毅然停止制作电影,将旗下院线转租给德宝公司,成功避开十年之后爆发的港片低潮。此前,德宝制作的电影一直排在嘉禾院线上映,但经历多次黄金档期和场次被“正宗嘉禾出品”挤掉之后,终于促使老板潘迪生决定建立自己的院线业务。
不久,邵氏院线改为德宝院线,香港华语片影市仍由这三大院线主宰——直到1988年又出现一条新宝院线,不仅打乱了香港电影的整体格局,更成为港片“由盛而衰”的重要伏笔。
新宝院线的创办人陈荣美、冯秉仲原是雷觉坤金公主院线的合伙人,他们眼见港片市道正旺(外埠票房远远超过香港本土收益),东南亚、台湾、韩国等地都愿意投资港片赚取更大利润,但因当时三大院线主宰香港电影业,外资虽然偶尔也能投拍港片,却无法获得院线黄金档期及当红影星主演。
有鉴于此,陈、冯二位“太子爷”决定另组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的新宝,专门充当外资和本港独立制片公司的“中介人”,大家合伙开戏,拍出来的电影不仅可以在新宝院线上映,外方投资还可以带回本土市场继续盈利。


如此说来,新宝院线的成立应该是好事一桩。仅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就激增到110多部,比1987年多出30部。自此,香港影人赚钱的“黄金时代”开始了,“刘十三”、“郑九组”等戏称亦相继传出。事实上,莫说刘德华、郑裕玲、钟楚红、张曼玉这些影星,当年连幕后摄影、武指、灯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组戏,大家赚钱赚到疯
客观而言,多了一条新院线,对片源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票房总额也会大幅增长,如此种种尽管看似皆大欢喜,实际却是隐患严重。首先,随着低成本小制作(包括之前排不上期的劣片)有机会在影院公映,导致滥拍现象愈发严重。
其次,本土观众的消费力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至1992年,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但观众进影院人次却比1988年减少1900万人次。再者,由于院线增多、外资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宣布“独立”,不必再做依附于三大院线的“卫星公司”。
长此以往,三大院线逐渐“人心涣散”,譬如嘉禾旗下的洪金宝、许冠文公司先后转投“新宝”;金公主支持的新艺城老板黄百鸣、麦嘉相继跑出来与新宝院线合作《合家欢》及《瘦虎肥龙》;“德宝”重臣谷薇丽(谷德昭姐姐)、高志森则分别离职自组公司。


至于徐克、麦当雄的制片公司更是如鱼得水,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从容借助不同投资方摄制电影。这样一来,三大院线逐渐丧失在香港影市“呼风唤雨”的地位。
结果,德宝于1991年放弃经营院线(由永高接手),两年后停止制作电影;1989年底,新艺城公司解体,金公主院线亦于1993年停止经营院线发行和制片业务,旗下电影院则被陈荣美接手,改组为金声,与新宝结为姊妹院线。
至1993年,香港影市出现嘉乐(嘉禾旗下院线)、金声、新宝、永高、东方(黄百鸣成立)五大华语院线混战局面,看似热闹,实则积弱,早已不复香港影业经济支柱的龙头地位。反观取代香港院线成为当时港片主要投资者的,居然是来自台湾的八大片商!
客观而言,之所以出现台湾片商在香港反客为主的形势,除了新宝冲破三大院线封锁,充当“引狼入室”的中介者之外,还因为当年内地、港、台三地影业正值整合打通的“大时代”--台湾当局允许台湾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台湾投资商则更愿意支持香港制片商北上,为他们做“开荒牛”。


于是,自1990年起,华语电影业涌现了大量台资港片及合拍片……

没落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王家卫的泽东相继创立,这些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的幕后金主便是台湾片商。对于投资港片,台湾片商十分慷慨,只要香港制片人提出个故事题材和列出明星阵容,他们就可能先拿出上百万,甚至更多现金来买这个计划(俗称“买片花”)。
如此做法,对于香港影人自然好处多多,比如王家卫就倚靠张国荣、林青霞的全明星阵容和改编金庸武侠的“计划”,骗来台商的上千万投资,开拍《东邪西毒》。
正因为赚钱实在容易,令香港多数电影人不仅自信心空前膨胀,更打定主意在九七前狂捞一笔。怎料还未到回归之年,香港电影已经自食恶果。


1993年前后,跟风滥作横行,题材类型单一,票房一路狂跌,但拍摄成本却因明星片酬暴涨而不断增加--这一番恶性循环下来,饶是台商资金再充裕,也架不住收入与投资长期不成正比。
1993年5月,台湾八大片商与香港电影从业员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制作成本、压低演员片酬进行协商,其中特别提及“目前共有250多部台资港片未如期交货”。
事实上,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烂尾”投资根本难以计数,即便能够完工上映,港片亦无厚利可图;因此自1993年开始,市道大变!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先是台湾市场不保。台商因港片利薄逐渐减少投资;台湾政府亦于1993年开始放宽对西片及日本电影的拷贝数量限制,以减低本土市场对港片的依赖程度。九七之后,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更以强势产品和行销手段将台湾电影市场几近垄断,港片已很难再分得一杯羹。
其次是内地市场难进。由于90年代初台资港制内地供景的合拍片风潮太旺,合拍片及协拍片数量远远超过电影局规定,还有《蓝风筝》、《诱僧》等合拍片违规操作,导致内地于1994年发布加强管制合拍片的规定。而这一举措对于正值困境的香港电影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第三,东南亚市场失守。90年代中后期,马来西亚及泰国经历货币风潮,更有亚洲金融危机作乱,经济不景气,加之港片中仍有卖埠保证的名导明星亦日见稀少。终于令曾经是港片最重要市场的东南亚不但不再购买“片花”,甚至对已经制作好的港片成品也渐失兴趣。
第四,遭遇影碟及盗版冲击。从录像带到LD,从VCD到DVD,影片放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院线虽然因此愈发萧条,所幸影人还可转而借助影碟市场盈利。但随着盗版日益猖獗,香港与世界各地电影业一样,都遭受重大打击。
第五,本土市场遇险。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港片继丧失大半外埠市场之后,本地市场亦遭遇好莱坞入侵。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6000万票房,打破之前港片连庄本土几十年票房冠军的神话。随后西片年年压境,港片节节败退。
既然香港观众爱看西片胜过港片,院线商也只好见风转舵,不但缩减投资港片的资金,还将原本放映港片的部分影院改放西片!
更有甚者,90年代后期,随着黄百鸣的东方院线停办,陈荣美“双线联映”(新宝、金声)旗下不少影院停业改建成商场,邹文怀的嘉禾亦放弃香港影院的经营业务,则标志着曾经主宰香港电影业的院线制宣告瓦解。


少了本地院线商和台商(包括东南亚)的资金支持,香港电影的处境愈发艰难。寻找新的金主继续投资港片,转战新的市场行销港片,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期间(1993-1999),尽管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黄志强、于仁泰、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港片栋梁相继远赴好莱坞发展,香港电影从业人员又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之忧,但港片创作却并未因此陷入困境--曾志伟、陈可辛的“UFO”,王家卫、刘镇伟的“泽东”,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映像”,甚至陈嘉上、陈庆嘉的“仝人”,文隽、刘伟强的“最佳拍档”,查传谊、钟继昌的“得意制作”……都曾致力于维持港片水准,并有所突破。由于港片正值低谷,他们固然追求个人风格和艺术品味,却也必定进行精密的商业计算,否则又怎对得起来之不易的投资?
随着九七回归的大势所趋,尤其是“西征梦”收效甚微之后,香港电影人亦开始重视越来越开放的广阔内地市场,于是纷纷“北上”,希望能为日益低迷的港片寻一条生路。吴宇森、徐克、陈可辛甚至借助内地投资之路,打造国际大制作《赤壁》、《七剑》、《投名状》,形势似乎大好。
而为了迁就内地电影审批制度和内地观众的口味,香港电影人收敛起了以前嬉笑怒骂的姿态,甚至停止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探索。一些电影甚至采用双版本做法,《无间道》、《豪情》(内地改名为《天罗地网》)、《黑社会》(内地更名为《龙城岁月》)的内地版结局和部分内容居然和港版完全相反!
对于这种委曲求全的做法,很多影迷都表示不满,但对香港电影人来讲,虽然无可奈何,却也是多年来顺应市场的自然反应(近30年来,香港电影公司为应付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电检,一直遵命修改和搞双版本)。
只是,香港影人尽管早已“北望神州”,但显然仍未摸透内地状况,在创作、合作方面仍有诸多问题。当然,除了北上内地,守住本港(代表人物杜琪峰)、瞄准泛亚洲(代表人物陈可辛),亦是港片谋求光复的重要阵地。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飞扬币 +50
爱我中华 飞扬币 +50 2023-08-30 您的帖子很精彩,感谢您的付出!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z3960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770593
飞翔币
207694
威望
215657
飞扬币
2511651
信誉值
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8-30


香港电影2——邵氏与嘉禾争霸1




自立门户


1970年,春,年过六旬的邵老六正因最近的几件事而心情大好:方逸华初入邵氏执掌采购部,颇有业绩,知道给公司省钱,不枉为红颜知己,怎能不令他大感安慰?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终于停止制片业务,从此邵氏便可独霸香江影坛,怎能不令他志得意满?
又听闻远走台湾的邵氏叛将李翰祥组建的“国联”影业如今运营艰难,关门大吉不过是一两年间事,回想这厮昔日带走公司半数精英致令邵氏损失惨重的“恶行”,怎能不令他痛快解恨?
不过,高兴归高兴,烦心事儿也有。这方面邵逸夫最在意的是制片经理邹文怀与自己的意见不合。事情起因是他认定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将会成为日后潮流,所以决定削减一半的拍片计划,将资金投入电视业,而邹文怀则从电影角度对这一举措表示强烈反对。


若是旁人持此异议,邵逸夫大可不必理会,但邹文怀却是公司地位仅次于他与三哥邵仁枚的抗鼎重臣,难免有所顾忌,必须要好好安抚才对。谁知邵老六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便惊闻噩耗:邹文怀居然也步李翰祥的后尘,宣布脱离邵氏,自立门户去了。
20世纪50年代前期,邹文怀初入公司做宣传部经理时,邵氏还是老二邵邨人的父子公司,老六邵逸夫还在南洋经营戏院。1958年,邵老六回港将邵氏父子改组为兄弟公司,并提拔邹文怀做制片经理,决意在影坛大展拳脚。
他对小邹极为信任,授予先斩后奏大权,而邹文怀确实也不负重托,12年间恶斗国泰、请回凌波,拍黄梅调、搞武侠片,可谓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堪称邵氏第一能臣。正因如此,邹文怀的“出走”才令邵逸夫大动肝火,他以为“意见不合”只是邹文怀离开的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邹早有自立为王的“狼子野心”。


那年18,站着如喽啰

事到如今,何冠昌、蔡永昌、赵耀俊、梁枫等一班猛将追随邹文怀而去,邵氏虽然损失惨重,所幸邵老六倒还能承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大不了我招兵买马,从头再来。但,邹文怀接下来的行为却真正激怒了邵老板,一场宾主终成陌路仇家!

独臂刀


对于志存高远的邹文怀而言,他虽然备受邵逸夫重用,甚至时常行使老板权力,可惜说到底不过“打工仔”一名,所以离开邵氏是迟早的事。不过,纵然邹文怀存了另起炉灶的心思,如若没有十足的把握、全面的准备,亦绝不敢贸然行事。
比如这次自组嘉禾影业,邹文怀早在还未脱离邵氏之际,便已暗中筹划妥当,新公司资金不仅取得泰国和台湾方面的支持,影片发行亦可透过邵氏的老对头国泰发行到海外(国泰尽管停止制片业务,却依然是拥有一家电影发行及遍布东南亚院线的娱乐大企业)。
另外,邹文怀还秘密与日本片方达成协议,计划联合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希望借此打响嘉禾征战影坛的第一炮。为了能搞成这部极具商业噱头的“中日大战”,邹文怀撬走了主演《独臂刀》的邵氏头牌男星王羽,并避过禁制令,将《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在台湾拍摄。


饶是邹文怀自以为做得隐秘,但事隔不久便被邵逸夫得知,随即引起当年轰动一时的影坛纠纷。须知《独臂刀》不仅开启了经久不衰的华语武侠电影新浪潮,亦是邵氏首部票房破百万的卖座猛片,更是邵氏的金漆招牌。1969年,王羽再次演绎的《独臂刀王》,票房同样鼎盛,广受欢迎。
而今邹文怀怂恿王羽盗反邵氏,又明目张胆使用《独臂刀》的故事题材跨国拍片,岂能不令六叔怒发冲冠、义愤填膺?于是,《独臂刀大战盲侠》上映时,邵逸夫便亲自出马,直指嘉禾侵犯版权;邹文怀则沉着应战,以自己和王羽亦曾参与《独臂刀》创作及制片“据理力争”。这场版权纠纷最终甚至闹上法庭,两人更亲自对簿公堂,当场翻脸,并为此花掉上百万的律师费,直至影片映期结束,官司仍未完结!
如此一来,邵氏与嘉禾的水火之势已成,而对香港影界影响深远的数十年龙争虎斗亦正式拉开序幕……


话说嘉禾公司成立之初,虽得境外资金支持,但毕竟根基尚浅,如无惊人业绩,难保不关门大吉。所幸邹文怀、何冠昌早就抱了艰苦创业的准备,纵然初期惨淡经营,却仍能沉着应对,积极寻求机会,务求步步为营、每炮必响。
只可惜,嘉禾先期推出的《天龙八将》、《刀不留人》两部武打片尽管皆有近百万票房(当时香港电影若收百万左右便是卖座,张彻“百万导演”之誉即由此而来),但依然难敌实力雄厚的邵氏出品。
尤其是两家公司继纠缠不清的《独臂刀》版权案后,皆感不忿,居然各自翻拍该片,再次较量。嘉禾的《独臂拳王》由以《独臂刀》成名的王羽自导自演,故事大同小异,只是由刀变拳。邵氏的《新独臂刀》仍由原作导演张彻执导,男主角则换上了新人姜大卫。而邵逸夫为了拍摄此片,特意斥资60多万在邵氏影城附近山坡买了一块地,并花费40万搭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虎威山庄”,足见求胜心切。




不久,《新独臂刀》与《独臂拳王》相继上映,《新独臂刀》的票房为150万,《独臂拳王》只收100万,嘉禾自然甘拜下风。
而在当时,业内人士多半不看好邹文怀,以为嘉禾能维持下去已是万幸,若想抗衡邵氏根本是痴人说梦。事实上,即便邹文怀本人开始亦未敢存此念头。

李小龙


1970年,在美国影界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透露如果剧本、片酬合适的话,他愿意回香港发展。消息传开,多家香港电影公司对李小龙发出邀请,但当他提出影片投资不得低于60万以保证制作水准的前提条件时,却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实只有邵氏和嘉禾两家。
而李小龙原本对财雄势大的邵氏最有兴趣,尽管邵逸夫开出的条件并不优厚(不但每部片酬仅有2000美金,还要签长期合约,与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艺员并无区别),但他仍旧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及相关资料,合作事宜尽可再作商量。
孰料邵逸夫早已看准李小龙在好莱坞发展并不得意,又怎会听从他的安排?当下显出大老板的派头,必须李小龙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举自然惹火了素来心高气傲的李小龙,立即强硬表态,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国和他谈不可,两相较劲之下,合作之事果真作罢。
既然邵氏与李小龙谈崩,邹文怀便得了机会,本来他已派罗维之妻刘亮华作为嘉禾特使去美国拉拢已婚的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加盟,虽然游说不成,却正好乘机当面拜访李小龙。


面对首位越洋过海的港台制片商的热情相邀,李小龙怎能不足感诚意?加之嘉禾给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美金,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龙终于口头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1971年7月,李小龙赴泰国全景拍摄了嘉禾投资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个月后影片上映,创下香港本埠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引发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效应,李小龙在银幕上展现的打斗场面,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功夫片,动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令观众如痴如醉。
翌年3月的《精武门》将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与极度渲染的民族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获成功,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万港币,破了《唐山大兄》(320万)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开了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而嘉禾亦凭借这两部空前卖座的影片赚了个钵满盆盈,公司实力突飞猛进。
待至1972年,李小龙与邹文怀合股创办“协和”影业,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为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片中,李小龙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同时在前半段融入喜剧风格,结尾打死对手时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较之前两部更显成熟气度,也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
是你么三毛?哈哈哈!!!

《猛龙过江》于1972年12月30日上映,香港观众对它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欢度元旦佳节,争相涌入影院一睹龙之风采,影片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直令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而那边厢,邵逸夫却自生闷气,他没想到李小龙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其实错失良将倒也罢了,真正让他懊恼的还是让仇家嘉禾捡了大便宜。
眼见嘉禾及李小龙气势如虹,邵逸夫不得不寻求应对之策。恰巧此时邵氏叛将李翰祥经营台湾电影公司失败后悄悄回港发展,邵老六深知这李黑子目前虽然落魄,但拍绝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来对付嘉禾。
为此邵逸夫不计前嫌,重将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导演果然不负厚望,重回邵氏的头炮《大军阀》票房虽不及李小龙的《精武门》,却同样广受欢迎。
你跳我也跳!!!

再者,李翰祥亦凭借《大军阀》成为风月笑片鼻祖,仅1972、1973两年,便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等五部电影,香港票房合计近1500万,较之李小龙的那三部电影总收入近1300万,当真是以量取胜。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壮年的李小龙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当时他为嘉禾拍摄的《死亡游戏》仅完成了几场打斗部分;为美国华纳拍摄的《龙争虎斗》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导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轻易超过。
没了李小龙的嘉禾影业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则因竞争对手的身陷困境暗松了口气,以为嘉禾至少短期内不会再对他们构成威胁。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李小龙逝世仅一年,嘉禾便再次风生水起,至于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识人,将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让给邹文怀!



许冠文


说到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为旁人,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面笑匠”许冠文。他原本是邵氏无线《双星报喜》电视节目主持人,后来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军阀》,一举成名,接下来的《一乐也》、《声色犬马》,李导、许演,票房、口碑皆强,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
1973年,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条件,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
既然无法谈拢,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其时许之弟弟冠杰已是嘉禾的签约艺员,加之邹文怀求贤若渴,又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怎能不令“冷面笑匠”内心大热、甘愿投诚?
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主演的邵氏制作《声色犬马》刚下片不到一个半月,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该片针对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赌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言编织笑料,既揣摩观众口味,又兼具讽刺批判意识,自然深受欢迎。《鬼马双星》本埠票房最终竟达到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
至1981年,许冠文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








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7677
飞翔币
228834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68191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08-30
来看一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7677
飞翔币
228834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68191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3-08-30
也就看看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837677
飞翔币
228834
威望
224673
飞扬币
2468191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3-08-30
不错,了解了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639992
飞翔币
1603
威望
25287
飞扬币
2886951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3-08-30
来看看
srwam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639992
飞翔币
1603
威望
25287
飞扬币
2886951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3-08-30
了解一下
级别: 茶馆馆主
发帖
564044
飞翔币
199307
威望
3696
飞扬币
2870800
信誉值
0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08-30
不错不错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33338
飞翔币
46666
威望
39477
飞扬币
748063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23-08-31
了解一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33338
飞翔币
46666
威望
39477
飞扬币
748063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23-08-31
随便看看。
级别: 终身优会
发帖
233338
飞翔币
46666
威望
39477
飞扬币
748063
信誉值
30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23-08-31
路过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