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17777
-
- 注册时间2007-05-02
- 最后登录2025-05-07
- 在线时间18639小时
-
- 发帖78666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飞翔币211594
- 威望215717
- 飞扬币2616996
- 信誉值8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86669
- 飞翔币
- 211594
- 威望
- 215717
- 飞扬币
- 2616996
- 信誉值
- 8
|
先秦时期以宋国为例,灭亡时前后传了34位君主,国祚829年。被宋国吞并的曹国,也活了559年。另一个被宋国灭的滕国,自公元前1046年立国,存在了750年。 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拿两汉来说,加起来也不过四百余年。先秦诸侯国国祚绵长稀松平常,而后世大一统王朝活过二百年都是一个坎儿。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政治体制、社会矛盾、生产力发展等多维度分析,才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体制的差异:分权与集权先秦诸侯国和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体制有着根本性不同。 先秦诸侯国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度,政权本质上是家族世袭与地方自治的结合体。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国君昏庸,卿大夫集团仍能通过贵族集体决策来维持国家运转。在春秋早期的时候,各诸侯国大小不过百里,小国寡民,一个诸侯国管理的地方跟现在乡差不多。分封制权力分散,结构类似现代的“家族企业”,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反观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决策出于皇帝或者皇权与相权的二元制权力机构,一旦遭遇胡亥这种末代庸主,整个系统便可能崩溃。所以说,分封制的韧性是要强于集权政权的。同时,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性生存环境,倒逼各国进行制度创新。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位制,楚国开发江汉平原增强经济实力。这种“养蛊式”进化,使存续国不断优化自身治理。 而大一统王朝缺乏外部竞争压力,官僚体系逐渐僵化。比如,明朝卫所兵制后期沦为无效军事组织,清中后期八旗兵制的崩溃。社会矛盾的不同先秦时期,春秋战国的主要矛盾是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这种矛盾可通过外交联盟、军事威慑等手段调节。例如,宋国通过“弭兵会盟”延缓灭亡,郑国在晋楚争霸中反复横跳求生。 各国对内部矛盾的容忍度较高,像贵族与平民冲突并不尖锐,不会直接动摇统治根基。而中央集权王朝的核心矛盾,是内部矛盾,是土地兼并引发的阶级对立。随着时间推移,官僚集团与豪强勾结侵占土地,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结构性矛盾是无法通过局部改革来解决的,土地兼并破坏小农经济发展,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奴婢。最终,贫富差异过大必然爆发农民起义,旧王朝也随之崩溃瓦解。新王朝建立,利益重新分配,重复上述过程。 这样以小农经济的稳定繁荣和衰落破坏作为关键节点,古代社会也就陷入了“一治一乱”和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的大循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王朝周期律。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统一王朝,仿佛都逃不开的一种周期性兴衰更迭的命运轨迹。生产力提升加速变革周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尚未完全普及,农业产量有限,社会财富积累缓慢。诸侯国实力接近,一场庞大的灭国战争可能需要数代人才能完成。比如,战国初期韩国灭郑国,需要四代人殚精竭虑。 而是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更是历经六代耗时百年。而秦汉以后,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力的提升加速社会分化,社会矛盾爆发周期缩短到了两三百年。这恰好,和我们常说王朝周期律的时间周期也对应。周代施行分封制,是因为受制于当时的信息传递效率,诸侯国早期治理半径多在方圆百里内。哪怕到了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受限于交通技术,对偏远地区控制力依旧薄弱。 比如,秦对百越的控制,秦末赵佗的百越边军就完全脱离秦中央政府的控制。直到后世王朝驿站系统的完善,中央集权才真正实现跨区域控制。从“宗法礼制”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春秋战国虽属乱世,但仍在周天子的名义统治框架下运作。周天子的存在,让诸侯们火并时总得扯块遮羞布。 诸侯打架也得讲基本法,贵族们讲究"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是他们心慈手软,而是怕坏了规矩反遭群殴。诸侯国初期普遍较小,周初分封约200余国。兼并战争,需要经历“大国吞小国,局部统一,七雄并立,归于一统”的漫长过程。周礼文化和宗法制度的存在,使诸侯在扩张时,仍保留一定道德约束。比如,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仍以晋侯名义进行。而秦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意识形态已完全转向“天下一家”,割据势力缺乏合法性与缓冲空间,更易被迅速剿灭。 天命传承体系,让王朝更迭的合法性也得到很好的解释。周朝八百年与秦汉以后三百年的寿命差异,本质是两种文明形态的碰撞。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如同生态群落,在竞争与共生中形成动态平衡;而大一统王朝则像精密机器,任何一个零件故障都可能引发系统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