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境美妙,书香怡人特殊时期宅在家里,静下心来,奉一本心仪的书,展开一段心灵之旅,在知识的雨露中催生心灵之花。一本好书,如品一壶好茶,清淡茗香,洗却倦尘,开阔心胸。以书相伴,趣意横生,惟有这番寂寞的守望,使得心中静虑缓缓流长……
——题记
孟德斯鸠说:“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间变成巨大享乐的辰光 ”。的确如此,一本好书在手,即使幽幽独处,也绝不会感到寂寞。书籍为我们展开了一片世界,给人以知识、智慧与快乐。宋朝诗人黄庭坚曾说:“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话虽有点偏激,却不无道理。恰如林语堂所言:“ 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之美。” 黄庭坚所说的“ 面目可憎 ”,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蛋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蛋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一个人有恒常的读书雅趣,久而久之,必会弥漫映现于他的谈吐、举止、仪态和气质之中。所谓 “书卷气”就是一种。苏东坡有句名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内里“ 气 ”的滋养、陶冶,由这素养、气质放射出来的美韵,足以令人投以青睐,而且,这样的美久存不衰,并不随容颜苍老而凋零。读书也能影响人的品格、道德和灵魂。那些伟大的著述者,将美好的人类情感和人类精神,恒久地凝结于书中,如水晶钻石光华四射,照耀世代的人心。只要我们真诚地去喜爱,并使美好的人类情感和人类精神真正地达于心灵,熏染和陶冶,谁能怀疑我们的心灵将会随之而变得优美起来呢?当然,读书不少而品格低下卑劣者也是有的,他们或是仅用以作为言谈的藻饰,处世的面具;或是为自身利益关系所役使,而将祟高与美好的东西加以割舍;或是极精明者,内心蔑视真善美而外表却道貌岸然,他们实际更欣赏书中阴暗、邪恶的另一面,以顺遂其卑鄙的欲求。
我们的“ 心 ”如何,就看我们让“ 心 ”怎样去面对书中的真、善、美、丑,光明和阴暗,受什么主宰,为什么所役使,愿使自己的心成为怎样的“ 心 ”。有时候,读书只是为了消遣,自是无可厚非。读金庸的武侠
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以及探案小说等等,只要不是囫囵吞枣,而能细细品味,也是可以在为其精彩情节吸引的同时,获得一些美的启迪。而嗜好读散文的人,似乎可以算得上是真正自觉的读书人。散文描写人生世象,抒发人的情感,更为直接,自然和凝炼,无须借助于虚构的东西。因此,散文能予人以一种心灵的专注。有些质朴、清馨的散文,细细品读,就能品味其深邃的意蕴,甚或引发起心灵的震颤。王勃的《 滕王阁序》、范仲俺的《 岳阳楼记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名篇等等,它们的脍炙人口自不待言。就是鲁迅的《 藤野先生 》,朱自清的《 背影 》,巴金的《 随感录 》,三毛浪迹天涯的篇篇实录,以及当代迭出的散文佳作,也不但使今人齿颊留香,传之久远。如此丰绕的人类精神产物,不去尽意地享用,实在是很可惜啊!好的散文,能给人以宁恬的休憩、审美的愉悦、情感的渗沁,也能予我们以人生智慧的启悟。一个人倘若悉心品读一百篇散文佳作,而从言谈、气质到心灵竟了无变化,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利用当前闲暇时光,意欲悠游于美妙的书境之中,来一场书香心灵之旅吧!

当然,除了读些散文,也可读一些诗或是哲学之类书籍,去领略的美自会更多,即便阅读的那些书,深浸苦涩和悲怆,令我们为之伤痛,乃至潸然泪下。
那些撼动心魄的悲痛感,而予人以更深沉的 “ 悲剧的精神愉悦感 ”,“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 亚里士多德语 )。当我们倾读一本佳作,感动得泪水盈盈时,我们的情感和灵魂岂不是同时也被自己的泪水净化了吗?诚謝牧笛老师雅评留香: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妙处吧。微风拂过的读书说,从自身角度,不仅领悟到读书的妙处,而且阐发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知性女子积极面对人生乐学的读书观。这种读书观是微风式的优雅,是穿透岁月的美丽。读书者众,而读后写出自己的心得,给人眼前一亮者,鲜见也。而写出真性情就更为难得。所谓真性情,就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又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重在对自己生活的意义,轻在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这样的读写生活就是真性情。微风拂过,就是这样的读书写作的真性情,让我们看到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安静聆听自己,也让我们聆听到的本真和纯真。